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下扬子地区洪镇变质核杂岩,位于大别造山带东侧的扬子板块上。以往研究认为,该核杂岩是早白垩世NE-SW向拉张形成的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其核部的董岭杂岩长期被认为是古元古代变质基底。然而,近年相关研究表明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处于NW-SE向伸展构造背景下,与该核杂岩所指示的拉张方向相矛盾。近年的年代学研究也指示董岭杂岩原岩时代并非古元古代。因而,需要对这一重要伸展构造进行再研究和认识。本次工作在董岭杂岩及周边地区采集了11个锆石定年样品,其中董岭杂岩正变质岩样品7个,副变质岩样品2个,另外两个样品分别为早震旦世和早寒武世浅变质砂岩。对这11个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董岭杂岩内变形—变质岩体的侵位时代为829~812 Ma;杂岩内变火山岩的原岩时代为761-754 Ma;杂岩内变沉积岩的最年轻锆石年龄分别为787 Ma和780 Ma;两个早震旦世和早寒武世样品最年轻锆石年龄分别为685 Ma和711 Ma。由此表明,该杂岩内火山—沉积岩的原岩时代为新元古代,属于扬子板块上新元古代南华纪盖层,而非变质基底。其中的变形—变质岩体也是新元古代中期侵位的,也非过去认为的古元古代岩体。本次锆石定年发现多个样品中锆石出现了热液生长边,主要生长时间为127Ma。通过Ti元素地质温度计测得这些热液生长边形成温度为~500℃。这表明董岭杂岩内存在一期127 Ma的热事件,应为旁侧同期洪镇岩体侵位的热影响结果。正是这一岩浆热事件改变了董岭杂岩内韧性剪切带白云母40Ar/39Ar年龄值。因而,前期所获得的129-125 Ma白云母40Ar/39Ar年龄值并非指示该核杂岩韧性剪切带活动时间。本次构造研究表明,洪镇核杂岩两侧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两组北东走向、倾向相背的正断层,南侧与西侧分别上叠同期的怀宁和潜山断陷盆地。通过实测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表明这些早白垩世伸展构造是在NW-SE拉张中发育的,而不是前人认为的NE-SW拉张。综合分析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两组倾向相背正断层活动与洪镇岩体侵位、隆升的共同控制下,发育为伸展穹窿构造,并非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