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小说中的抗战故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ying7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题材小说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出现于文坛,在不同的时代和区域中体现了不同的风貌。本文主要讨论在抗日战争成为历史事件的50年代,是如何被小说以故事的形式所讲述的,并探讨这些故事的外在叙述动力与故事文本内部意蕴的偏离、矛盾之处。论文主要从抗战英雄的故事、汉奸地主的故事、人与“鬼”的故事展开讨论。其中抗战英雄的故事,讨论了作者如何将残酷环境中的抗战英雄故事以小说故事形式展现给读者的,在故事讲述中,作者力图告诉我们:这些传奇故事并不像传统的传奇小说那样完全靠个人的英雄行为除暴安良,他们是共产党领导下的战士,受到党的培养,并且在党的光环下左右逢源,这是其叙事的主要动力。但是在文本内部,抗战英雄故事的神奇化叙述,却成为了读者的主要审美关注点,从而导致了作者意图的边缘化。最终审美性盖过了原设的叙述动力。汉奸地主的故事讨论了“汉奸地主”这一重要反面角色给抗战带来的种种阻力和损失,故事叙述中,作者要给我们传达的信息是:汉奸地主占有土地财产,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打倒他们,这也契合了当时的土地政策。但是这时期广大阅读受众的心理回应是:要剥夺地主的土地财产,占为己有。从而我们看到:广大农民的目标是占有土地财产,但是有了土地财产之后,就与作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地主因占有土地是我们的敌人这一点出现了矛盾。“人”与“鬼”的故事,讨论了从阿Q眼中的“假洋鬼子”到50年代的“日本鬼子”这一过程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状态,作者以高昂的民族乐观情绪叙述了凶残愚蠢的日本鬼子以及“鬼”→人→“鬼”的转化。作者力图告诉我们:我们的抗战是伟大的神圣的,我们可以将“鬼”变成抗战的力量。但是从文本内部我们看到,抗战中我们对抗的是一批愚蠢的日本鬼子,抗战某种程度上成了一出滑稽戏,“日本鬼子”成了戏中的“丑角”。这又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作者写作的意图,并且“鬼”→人→“鬼”的转义本身就是一个矛盾。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的转变使人们对商人这一形象的认识更加全面和人性化,作家更是以他们敏锐的眼光和敏感的心智,全面诠释作为新时代“英雄”的商
为研究外源氯化血红素(hemin)处理对碱胁迫下烟株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以云烟87为材料,从抗氧化系统、渗透调节系统、离子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来探讨hemin对烟草抗碱的作用机
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对目前三峡地区妇女“坐月子”习俗进行了客观描述。文中分析了“坐月子”的仪式内容和行为规范,着重对产妇饮食及禁忌、婴儿育养保健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无名氏的《无名书》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评论。许多评论家和学者都充分肯定了《无名书》的浪漫主义特性,并以此划分它的流派归属。但我
抗战爆发,中国文化进入战时状态。民族——民众意识得以普泛化,并成为时代文化主潮的焦点与核心。在这一背景下,国统区乡村小说叙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为了达到大众接受的目的
南朝的文学和史学都较兴盛,文学逐渐侧重于对语言形式的追求,兴起了文贵形似和追求新变的潮流。史书数量大增,史书类别和体裁多样化。这一时期的士人大都以著书立说为要务,致
创作主体的“自述”是研究作家文学观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作家的文学观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创作实践。所以,研究作家“自述”是文学史研究的一项主要内容(属于“作家论”)。从作家
文学评论是一项复杂而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作为一名文学评论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思想素质和文艺修养。我认为,对文艺作品进行评论,最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要有全面的把握,要热
本论文着眼于社会历史批评、文化学批评、叙事学批评视角,以探讨、研究新世纪生态主题蒙古文小说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故事情节及规律为宗旨。根据新世纪生态主题蒙古文小说塑
复合材料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可设计性等优点使其一直受到国防工业的重视。随着复合材料成型技术的发展,复合材料液体模塑成型(Liquid Composites Molding,简称为LCM)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