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现实的个人”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学习体会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guan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的生产力理论研究硕果累累,但从总体上看来,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研究方法的偏颇和价值导向的缺失。面对我国社会各项事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种实践中取得的成就及随之出现的新问题,便给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刻把握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现实的个人”规定,为了给我国生产力发展赋予价值导向的力量,为了坚信我国“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有必要重新回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上来,从马克思的研究思路和立场出发,重构生产力理论中“自主活动”的价值导向及“现实的个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撑,这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首先通过考察古典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理论进程中的各种观点,分析其生产力理论发展进程中价值导向偏颇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局限,进一步考察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出发点的形成进程,并对这一出发点的内涵规定和基本特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做了初步的探索,即“现实的个人”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体,是维持生命存在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体;而生产力发展为“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保证,“现实的个人”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价值导向。这样以来,“现实的个人”就既辩证又唯物的成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出发点,成为整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第二章研究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现实的个人”规定,这是本文论述的重点。首先从生产力理论总体规定上予以考察,并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现实的个人”的四要素规定做了详尽的论述,最后得出生产力应以“自主活动”为发展方向。第三章是关于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中“现实的个人”及我国的实践的研究。本章首先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总体启示进行阐述,进一步论证“现实的个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最后,通过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现实的个人”在我国的实践成果,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学发展观”做了初步的考察,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予以分析,并对我国的发展问题做了初步的探索。  本文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与“现实的个人”的探索是粗浅的,不断深化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解读,这既是理论的必然,也是现实的呼唤,任重道远。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论述了西欧社会结构的变化与第二国际的变迁之间的关联。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欧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西欧社会阶层出现新的分化,原先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二元对立的简
刑事诉讼告知程序是随着被追诉人程序主体地位的确立而提出来的。刑事诉讼告知程序对被追诉人诉讼权利的实现起着保障作用,是被追诉人享有诉讼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刑事诉讼告知
上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寂静的春天》的出版,使得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标志着绿色政治学的开端。绿色政治学主要是研究和处理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执法检查是我国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种重要的法律监督手段。作为一种新的监督手段,执法检查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总结了多年来各地成功的实践经验,历经了三十多年的不断洗礼、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经过了孕育雏形的萌芽阶段、初步规范的制度化阶段、最终于2006年被写入《监督法》。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法律监督形式,执法检查既符合历史的需求,也是人大监督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