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学建构,指的是对文学史的梳理、文学理论的探讨和文学批评实践,特别是指在以上几项工作基础上的反思性研究活动。本论文讨论的诗学建构,限制在一个局部范围,即发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现代汉语诗歌领域的上述研究活动。 九十年代诗歌理论,是现代汉语诗学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体现在,九十年代现代汉语诗学建构,是明确、自觉的理论研究活动。由于现代汉语诗学概念自身具有的理论统摄性,也由于九十年代处于二十世纪中国新诗近百年发展的最后一个十年,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史观已成共识,因此,九十年代诗歌理论,绝非单纯的对九十年代诗歌写作现象的研究,而往往要回顾历史,参照中外传统,探索现代汉语诗歌的出路。九十年代的诗论研究有别于其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对中国新诗现代性追求的关注。 本论文导论部分从现象层、观念层两方面,讨论九十年代后现代语境中的现代诗学建构活动。前者以现象描述为主,勾勒其基本面貌和特征;后者以对观念的梳理和反思为主,显示现代性研究在其中的重要性。第一章通过考察西方“纯诗”概念的由来、含义,以及它在三四十年代中国现代诗歌中的接受情况,指出八九十年代诗人对“纯诗”存在的误读和误解。第二章分析“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立场”写作诗学观念的异同,重点澄清对“知识分子写作”观念的曲解,认为重提诗人“知识分子性”的现实意义,在于重塑新诗近百年现代性追求中屡屡被修改、涂抹的“个体知识分子”(the individual intellectual)形象,以重建独立、自由、怀疑和批判的“诗歌精神”。第三章分析“中年写作”观念,认为此观念的精神支柱,外表上是罗兰·巴尔特有关秋天状态的后现代式隐喻,内核则是在文化传统濡染中形成的士大夫情结——怀旧。第四章从个人与自我、个人与历史意识、个人与现实责任、个人经验与非个人化经验四个层次,剖析“个人写作”观念的诗学含义。第五章研究“叙事性”观念,认为它反映了九十年代社会转型中诗与现实关系的重新聚焦,是九十年代诗歌“知识型”发生转换的表征,是在向往和培育一种与“中年写作”相称的“新情感”。第六章评述郑敏的新诗理论研究,认为以自我经验为参照、深刻的“当代意识”是她的研究的两个基本特征,并从语言与文化、语言与诗歌两方面探讨她对语言与传统文化内在关系的认识。结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九十年代以来诗歌批评存在的弊端;博一l:学位论文r)(、(、I飞、l丈八11_)l凡凡11支飞入1、!(、N管一第二部分有针对性介绍现代西方阐释学相关理论,以期对诗歌批评作纠偏;第三部分则结合阐释学理论,提出建立现代诗歌阐释学的四个基本原则,即建立以文本细读为中心的语言批评模式,谋求交流与沟通的“对话批评”理想,承担探求诗歌艺术真理的批评职责和使命,致力使诗歌批评成为生命与激情的创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