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李危石腰椎功能曲线分型方法,初步探讨腰椎退变性疾病单节段TLIF术后腰椎功能曲线分型的变化特点及其规律。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5年腰椎退变疾病患者行TLIF手术治疗560例,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行腰椎单节段TLIF术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病例121例,男性63例,女性58例,年龄20-62岁,平均47.2岁,平均随访时间12月。所有患者均由同一术者实施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fusion,TLIF)。按李危石改良Roussouly腰椎分型方法进行腰椎分型,并测量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矢状垂直轴(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选用VAS、JOA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分析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腰椎功能曲线分型及脊柱骨盆矢状序列参数变化情况及相互关系。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VAS、JOA评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脊柱骨盆参数测量发现,SS术前、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术前、术后的LL、TK、LSA、T9spi以及SVA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SVA变化显著,C7PL明显后移(P<0.05)。按李危石腰椎分型方法进行划分后Ⅰ型22例,Ⅱ型28例,Ⅲ型35例,Ⅳ型36例,术后共计64%患者腰椎类型发生改变,其中:Ⅰ型14/22例,Ⅱ型15/28例,Ⅲ型19/35例,Ⅳ型30/36例。腰椎前凸变化相关因素分析发现,术后非手术节段的椎间角变化与腰椎前凸角变化的相关系数(r=0.899),高于手术节段椎间角变化对其影响(r=0.422,P<0.01)。将各腰椎曲线类型中曲线未变化病例与变化病例比较发现:除Ⅲ型组中未变化的Ⅲ型病例与术后变为Ⅱ型的病例间PI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类型组中未变化组与变化组病例的PI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将术后的腰椎曲线重新分组后发现,无论其术前是何种腰椎类型,术后腰椎曲线同类型患者的PI值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相同的PI范围内,患者腰椎功能曲线类型基本相同。接受腰椎单节段TLIF手术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其术后腰椎功能曲线及参数变化受其PI主导,即PI在同一既定范围内者,其功能曲线将恢复到与其PI相匹配的同一腰椎类型。这将有助于我们术前通过患者的PI大小,预判患者应有的腰椎曲线功能类型,帮助指导制定适于患者的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