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雌二醇类化合物属于人体内性腺激素,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在1994年已经报道了 3-取代雌二醇氨基磺酸对荷尔蒙依赖型癌细胞的不可逆抑制。本论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两种3-取代雌二醇喹啉类衍生物,并以之为活性配体,合成了 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等方法对这些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化合物的纯度,通过紫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雌二醇类化合物属于人体内性腺激素,因其广泛的生物活性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在1994年已经报道了 3-取代雌二醇氨基磺酸对荷尔蒙依赖型癌细胞的不可逆抑制。本论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两种3-取代雌二醇喹啉类衍生物,并以之为活性配体,合成了 4种未见文献报道的过渡金属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以及核磁等方法对这些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验化合物的纯度,通过紫外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验证化合物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的稳定性。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对配体、金属盐及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人卵巢癌细胞(SK-OV-3)和人正常肝细胞(HL-7702)细胞株的细胞周期阻滞及凋亡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圆二色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研究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与潜在靶分子DNA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发现金属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一、概述抗肿瘤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介绍激素类抗肿瘤药物及喹啉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选题依据、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二、本论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得到了两种3-取代雌二醇喹啉类衍生物配体:8-羟基喹啉链接3-取代雌二醇(HL2)和8-氨基喹啉链接3-取代雌二醇(NQE),并以它们为活性配体采用溶液法合成四种钯(Ⅱ)、铂(Ⅱ)配合物,分别为:Pd(HL2)Cl(1);Pt(HL2)Cl(2);Pd(NQE)Cl2(3);Pt(NQE)Cl2(4)。运用核磁、元素分析、ESI-MS以及红外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4种配合物均为四配位的单核结构,其中配合物1和2的结构相似,均为一个配体HL2上的喹啉N原子及羟基脱氢后的O原子和仲胺N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三齿螯合配位,再与一个Cl-螯合配位,形成四配位的钯(Ⅱ)、铂(Ⅱ)配合物;而配合物3和4则均是通过8-氨基喹啉配体上的两个N原子与中心金属离子螯合配位,再与2个Cl-螯合配位,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三、1、通过MTT法初步检测了配体及其4种钯(Ⅱ)、铂(Ⅱ)配合物对9种肿瘤细胞株(NCI-H460、MGC80-3、BEL-7404、T-24、Hep-G2、HeLa、SK-OV-3、MCF-7、MDA-MB-231)及人正常肝细胞株HL-7702的增殖抑制作用,并测定了配合物抑制率大于40%肿瘤细胞株的IC50值。结果表明:配合物1~4对九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T-24、NCI-H460、Hep-G2以及MGC80-3细胞株的抑制率均高于50%。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体现出对所选肿瘤细胞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并且它们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人卵巢癌细胞(SK-OV-3)的活性都较为明显,均接近8μM,高于同等实验条件下的顺铂(IC50值均大于10μM)对这两株肿瘤细胞的抑制活性略高。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了配合物1和2诱导MDA-MB-231和SK-OV-3肿瘤细胞及正常人肝细胞HL-7702的周期和凋亡情况。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对于SK-OV-3细胞两种配合物均可将细胞增殖阻滞于G1期;而配合物1将细胞MDA-MB-231和HL-7702均阻滞在G2期;配合物2则将细胞MDA-MB-231和HL-7702均阻滞在S期。2、由于本文合成的配合物以靶向雌激素受体的雌二醇衍生物为活性配体,因此进一步通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探究了配合物1和2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凋亡作用机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到加药后配合物1和2均能导致MDA-MB-231细胞内ROS水平升高且细胞内的Ca2+水平也明显升高,从而引起肿瘤细胞死亡。四、通过圆二色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了两种配体及其钯(Ⅱ)、铂(Ⅱ)配合物与DNA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机制。圆二色光谱实验结果表明,两个配体与ct-DNA均无插入作用。当两种配体分别与钯(Ⅱ)、铂(Ⅱ)配位之后,其配合物1、2和3均以经典的插入键合方式作用于DNA双链的碱基对间,表明钯(Ⅱ)、铂(Ⅱ)金属离子在DNA大分子与配体之间能够发挥特有的作用,如金属离子凭借其正电性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表明配体与金属离子配位结合后,具有更好的刚性平面,有利于配合物插入到DNA碱基对之间,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结果显示,这三个配合物对DNA的插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超螺旋型DNA的电泳迁移率。这为进一步研究钯(Ⅱ)、铂(Ⅱ)配合物抗肿瘤活性机制提供科学数据。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全合成方法合成氧化南天竹菲碱(ONT),并以之为活性配体,合成了 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稀土配合物。运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这些配合物进行结构表征。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及细胞形态学法对配体、金属盐及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诱导BEL-7404细胞的周期阻滞及凋亡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分子水平上,通过紫外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琼脂糖凝
本文以胡椒乙酸为原料,通过全合成方法合成了氧化南天竹啡碱(ONT),并利用溶液法和溶剂热法合成了 7个氧化南天竹啡碱-金属配合物,运用红外、元素分析、ESI质谱、1H-NMR、13C-NMR以及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在分子水平上,运用紫外-可见吸收、竞争键合荧光、圆二色竞争等光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等多种方法探究了配体及其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在细胞水平上,利用MTT法检测配
羧酸类配体所构筑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具有新颖的结构和独特的性质,引起了广大科学家的浓厚的兴趣。目前,尽管已有大量该类配合物被报道,但含硼配合物的研究却还很少。3,5-二羧基苯硼酸中含有缺电子基团(-B(OH)2),因此可以赋予目标配合物缺电子基团,从而使配合物具有特殊性质。并且3,5-二羧基苯硼酸易发生脱硼反应,改变化学反应的化学环境,诱导特殊结构的金属有机框的合成。本论文以3,5-二羧基苯硼酸为
希夫碱及其金属配合物具有显著的抑菌、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药理活性,是无机药物化学的热点研究领域。本论文以一系列胡椒乙胺类希夫碱金属配合物为研究目标,深入研究其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简要概述希夫碱金属配合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概述细胞凋亡信号通路和细胞周期调控的发现及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本文的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2、通过MTT法测试了 5个胡椒乙胺类希夫碱过渡
本文主要介绍了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综述了甲醛、铋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建立了测定痕量甲醛、铋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新方法。简要讲述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1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瑞利散射能量转移纳米光谱检测痕量甲醛在碱性条件下,甲醛与4-氨基-3-联氨-5-巯基-1,2,4-三氮杂茂(简称AHMT)缩合生成6-巯基-5-二氮杂茂(4
近年来,可注射水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已经成为生物医学材料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其中,海藻酸基水凝胶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温和的凝胶过程和独特的降解特性引起广泛关注。然而,离子交联海藻酸水凝胶应用于临床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单纯钙交联海藻酸凝胶速度快,凝胶化过程不可控,临床应用时可能会堵塞针头或者造成不均一的交联;海藻酸钙水凝胶在生理条件下的长效稳定性较差,不适用于长效释药体系
温莪术(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是姜科(Zingiberaceae)姜黄属(Curcuma L)植物。主要分布于浙江南部,是“浙八味”之一,该药味辛、苦,性寒,具有行气化瘀、清心解郁、利胆退黄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经闭痛经、胸腹胀痛、刺痛、热病神昏、癫病发狂和黄疸尿赤等症。到目前为止,对温莪术的化学成分分析,也分离鉴定出了 100多个化合物,其中也得
多核过渡金属簇因其精美的结构和潜在的应用在分子磁材料、催化领域已经逐渐引起了很多的关注,多核异金属化合物由于配体的动力学和不同金属之间的协同效应而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Science特刊提出的未来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如何推动化学自组装”,组装过程研究是微观分子世界和宏观复杂功能体系之间的桥梁。由于反应过程变化多端,信息复杂多变,跟踪策略不易选择,对于了解和利用簇的组装、精确测定分子式以及在最初的反应
厚果崖豆藤是热带地区的豆科崖豆藤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福建、广西等地,传统医学主要用于杀虫、攻毒、止痛等。近期研究表明,厚果崖豆藤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细胞毒性等生物药理活性。本论文第一部分是在抗氧化活性指导下对厚果崖豆藤根进行抗氧化成分研究,采用硅胶柱色谱、MCI、sephadex LH-20柱色谱、制备与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得到23个单体化合物(H1-H23)。通过化合物的1H
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具有体积小、能量密度高、运输和储存方便、无污染等优点,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便捷式电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直接甲醇燃料电池阳极催化剂以Pt基为主,存在成本高、易中毒等问题,制约着它的商业化发展。而利用高比表面积的碳材料作为Pt基催化剂的载体,是提高Pt基利用率和催化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石墨烯拥有独特的二维蜂窝状结构、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