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跨PC箱梁桥长期下挠成因及对策研究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跨PC箱梁桥由于跨越能力强,施工方便,被大量采用。随着服役年限的增加,不少桥梁出现梁体开裂、跨中持续下挠等病害。本文围绕PC箱梁桥下挠病害机理及病害控制技术开展理论与试验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   (1)首次开展了混凝土箱型结构不均匀收缩模型试验,试验中考虑了理论厚度、水灰比及表面封闭条件等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箱型结构在产生体积收缩的同时,由于理论厚度差异,使得顶、底板收缩变形不同步,进而引起结构产生挠曲变形。   (2)以混凝土湿度扩散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考虑薄壁箱梁结构非均匀收缩效应的精细化计算方法,计算结果与试验数据基本吻合。通过对依托工程的计算分析发现,箱梁截面的不均匀收缩现象是引起PC箱梁桥主跨下挠的重要因素。   (3)开展了预应力工字梁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整体刚度及局部剪切刚度衰变机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梁体裂缝是引起结构刚度降低的直接原因,另外由于裂缝开展而引起的残余变形,是导致结构总变形量增大的重要因素。所提出的拉伸钢筋带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行为。   (4)针对依托工程开展了腹板斜裂缝仿真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参数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箱梁腹板斜裂缝会造成结构变形刚度的降低,而预应力损失及普通钢筋配筋率对结构抗裂性以及开裂后刚度影响存在差别。   (5)开展了混凝土非线性徐变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了一种空间应力条件下的非线性徐变分析方法,通过adina二次开发实现了相关算法,通过不同软件的验证分析及对试验数据的对比验证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6)通过预应力试验梁持载条件下的长期变形试验表明,试验梁是否开裂及裂缝分布状态,对其长期变形有较大的影响。梁体的开裂现象越严重,其长期变形也越大。而受到收缩变形的影响,长期变形过程中裂缝的宽度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通过试验梁的理论分析发现,除了结构理论厚度因素外,试验梁上下翼缘配筋率存在差异或梁体开裂,均可使得梁体在混凝土收缩过程中产生挠曲变形。   (7)箱梁剪力滞与长期徐变的耦合效应受到荷载类型和结构体系状念的影响,对于依托工程考虑箱梁剪力滞效应后,其长期徐变变形值较梁单元模型增大了24.5%。   (8)结合桥梁病害现象,提出一种基于病害成因的承载力分析方法,实现了对病桥真实受力状态的仿真,通过工程实例的应用验证了本方法的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9)为解决大跨PC箱梁桥传统加固方法加固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3种新型加固体系,加固效果均优于传统的体外索加固方法。以封闭条件下的混凝土干缩试验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凝土干缩变形机理的PC箱梁桥变形控制方法。
其他文献
输电塔是一种重要的高耸结构,我国从上个世纪已经开始发展建设。近年来,电网建设快速发展,输电塔正向着高耸、大跨及特高压方向发展,相应的输电杆塔结构越来越大型化,传统的角钢已
学位
近年来,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在以往的规范中都是按照结构全刚接或者铰接来考虑结构的连接问题,但是实际情况中的
学位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工程造价低、平面布置灵活、便于标准化施工等优点,不仅成为我国已建建筑的重要结构形式,而且在未来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寻找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基坑开挖卸荷过程中及交通荷载、地震荷载、波浪荷载作用下地基土单元应力状态变化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主应力轴旋转是土单元应力状态变化的显著特征。
在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由于高速铁路对于工后沉降要求严格,对桩-板复合地基固结度准确计算就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京津城际高速铁路某段桩-板复合地基的现场实测,
预应力是索杆张力结构的最基本结构特性,承担着提供结构刚度和保证结构形态稳定性的作用。作为一类预应力结构,构件长度误差(即索长和杆长误差,以下简称为“长度误差”)是造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建筑结构质量需求的提高,超细晶高强钢筋以及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s,简称FRCC)在我国的
随着城市的发展,超大面积深基坑越来越普遍。受大面积、大体量的影响,支撑类支护结构不仅缺乏经济性,还严重干扰土方开挖及地下室施工,工效较低;锚索支护因侵占周边地下空间,许多
消毒作为保障水体生物安全的主要技术,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目前常用的消毒技术主要包括紫外消毒和氯消毒。但单独紫外消毒没有持续消毒能力,氯消毒对于芽孢等的消毒效果不佳
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土木工程领域的技术革新,相关工程人员和研究者开发出了数量众多的新型结构形式和新工艺。对这些新型结构进行准确可靠的分析验证是技术推广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