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随着早产儿出生率及存活率的不断提高呈上升趋势。目前因早产儿脑损伤缺乏有效治疗方式,因此如何预防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已成为现阶段研究重点。现阶段虽然有较多关于早产儿/新生儿脑损伤相关因素的研究,但存在样本量相对较小、统计分析不完善等不足之处。本研究通过对早产儿脑损伤产科因素、胎儿期因素、新生儿期因素以及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甲状腺素水平等31个因素先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更加全面地分析了我院早产儿出生率、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旨在对于可能发生脑损伤的高危儿提前预防,尽量避免脑损伤的发生。方法:本研究分析了2016年9月-2019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出生的2958名新生儿病例,共收集了早产儿204例;其中脑损伤组早产儿66例,男孩30例,女孩36例,比率1:1.2。脑损伤组早产儿符合2012版《早产儿脑损伤诊断与防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对照组(早产儿非脑损伤组)138例,均无脑损伤相关临床症状体征或影像学改变。收集所有早产儿一般资料、产科资料、胎儿期因素、新生儿期因素及HGB、Hct、FT3、FT4、TSH等31项因素作为研究变量。对以上收集的资料进行分类,通过SPSS23.0软件对以上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例数/百分率[n(%)]表示;计量资料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X±SD)来表示;对于以上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OR值大于1为危险因素。结果:1.近2.5年我院早产儿出生率6.89%,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32.35%;脑损伤组早产儿平均胎龄232.09±14.79天、平均出生体重2031.44±522.82g均较非脑损伤组早产儿胎龄、出生体重小,且两组均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早产儿脑损伤组孕母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未足月胎膜早破>12h、脐带异常、多胎妊娠、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感染性疾病、肺源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需要输血和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危险因素:生产方式、妊娠期伴甲状腺疾病、妊娠期羊水异常、妊娠期患其他疾病、胎盘异常、羊水粪染、胎儿宫内窘迫、先心病在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实验室检查t检验分析结果:早产儿脑损伤HGB、Hct均数较对照组高,FT4均数较对照组低,两组间上述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由上述单因素检验结果筛选出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17项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生后感染、胎龄小于34周、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机械通气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且分别是无对应因素的早产儿发生脑损伤风险的8.385倍、22.005倍、4.074倍、2.561倍、3.102倍、4.401倍、6.979倍。血红蛋白浓度偏高也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结论:1.胎龄小于34周、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新生儿生后感染、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感染、机械通气、血红蛋白浓度偏高是早产儿脑损伤的危险因素。2.新生儿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对早产儿发生脑损伤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