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新兴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范式驱动了制造领域的产业细分化、业态多样化、模式服务化等发展潮流,由此对制造装备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聚焦为更短的生产周期内完成更频繁多变并且愈加复杂的制造任务。运动控制系统作为装备软件的核心部分,其自身的参数、功能以及结构需要能够自主完成快速调整、重组以及迭代,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变更以及保证从失效故障中快速恢复,在软件层面赋予制造装备柔性化调整能力。本论文以智能制造装备的运动控制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 重点专项:“面向个性化定制的智能生产线信息物理系统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号:2018YFB17005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兴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范式驱动了制造领域的产业细分化、业态多样化、模式服务化等发展潮流,由此对制造装备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聚焦为更短的生产周期内完成更频繁多变并且愈加复杂的制造任务。运动控制系统作为装备软件的核心部分,其自身的参数、功能以及结构需要能够自主完成快速调整、重组以及迭代,从而适应不同的需求变更以及保证从失效故障中快速恢复,在软件层面赋予制造装备柔性化调整能力。本论文以智能制造装备的运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其自适应可重构性的实现为研究目标,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提出一种可信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方法。首先,针对将面向自动化应用的系统级建模标准IEC 61499运用于运动控制系统设计所需要满足的特定领域需求,扩展了实时任务执行的相关概念,定义了运动控制系统软件领域建模语言形式化语法,建立了对应的元模型。然后,分别以形式化方法定义建模语言的结构语义、操作语义以及转换语义,从结构和行为两个视角保证了设计阶段所得到的领域模型的可信性。最后,采用元可编程的通用建模环境,将以上抽象理论定义以模型转换插件的形式进行实现,形成运动控制系统领域建模环境,用于自动化模型分析、验证以及部署等过程。上述设计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运动控制系统内核开发阶段缺乏标准化参考架构、自动化水平和抽象层次低而导致的效率低、易出错、难维护等实际工程问题。(2)实现了面向可重构运动控制软件的组件执行与管理的运行时环境。一方面,构建了模型执行与管理相分离的组件化运行框架,提出并实现了对应于领域建模语言任务扩展的功能块链执行机制,该机制通过将平台无关的功能块网络执行行为与平台特定的实时任务调度相关联,有效解决了功能块执行过程的实时性约束分析与保证等问题。另一方面,提出了面向功能块类型定义的动态即时编译与执行方法,通过在资源模型内集成支持类型可动态重构的IEC 61499管理模块,实现功能块实例与类型的动态创建以及删除等细粒度组件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部署不同类型的功能块网络,分别形成了可重构内核层和应用层的运动控制软件。同时,基于协议无关的通信接口功能块定义了多通讯协议统一集成的动态可重构信息物理交互接口,实现运动控制系统OT与IT域通信技术的原生融合。(3)提出并实现了面向运动控制系统中参数、功能块、功能块网络等不同对象的自适应重构机制。在运动控制基础设施范畴内提出一种信息物理协同设计方法用于保证参数自适应重构过程中的任务执行确定性,包括构建具备通信参数自动配置与自适应重构的实时Ether CAT以太网通信模块,以及通信与控制过程扰动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运动控制器实时任务周期自适应优化算法。在此基础上,将IEC 61499定义的可重构架构与知识驱动的感知-分析-规划-执行软件自适应闭环架构相结合,实现了内核层与应用层运动控制功能块网络程序在内部异常故障和外部需求变更两种重构场景下由通用化可扩展的知识查询推理规则驱动的功能与结构自主调整过程。(4)在多种实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架构的嵌入式以及工控机等软硬件平台上应用所研发的运动控制基础设施层软件以及IEC 61499实时运行环境,通过构建多轴协同运动控制系统软硬件平台以及性能量化指标测量系统,对基于功能块的可重构运动控制器以最小通信周期及其抖动为指标,以已有类似工作和商业产品为参考对象,对基础功能性能、时钟同步精确性、自适应重构性等关键内容进行了充分的实验验证与分析,证明了本文研究内容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的实际价值。综上所述,以制造装备运动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围绕其自适应重构机制这一研究内容,提出了涵盖设计、部署、运行阶段下运动控制系统在外部需求变更以及内部故障恢复场景下柔性重构的支撑方法与实现技术。
其他文献
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WOLEDs)由于具有超薄、柔性、平面发光、可大面积制备、低驱动电压、低功耗、光线柔和、无蓝光伤害等优点,在显示和照明领域展现出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传统荧光材料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和效率滚降低的优点,但是由于只能利用25%的单线态激子,严重限制了全荧光WOLEDs的效率。而分别采用激基复合物、TADF或者磷光分子作为敏化材料,以传统荧光分子为发光客体材
植物多糖因其显著的抗氧化、抗炎活性且优良的安全性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功能性食品、临床药物及特殊化妆品的开发。因此,系统完善地探究新的天然植物功能性多糖的提物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及其生物活性已成为当代学者研究热点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蒜出口国,拥有着丰富的大蒜资源。同时大蒜因其几千年的药用功能,已被中国卫生部指定为药用食用食品之一。金乡县是中国最重要的大蒜产地之一,因其大蒜品种的优良特性,驰名海内外
交联高分子材料凭借着质轻、强度高、耐溶剂、高弹性等优势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功能,但是,传统的共价交联高分子材料在失效破坏后难以回收再利用,造成了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入可逆的交联作用,构建可逆交联高分子网络,开发可以自修复、再加工的新型交联高分子材料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策略之一。本文以两种典型的可逆共价键——亚胺键与硼酸酯键——构建交联聚合物网络,这两种可逆共价键都具有缩合-水解反
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取向。目前量产的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多采用单级减速方案,其导致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驱动电机无法更多地工作于高效区。研究表明,在电动汽车中安装变速器是提高电动汽车的动力性和经济性的有效途径,其不仅可以满足多变的行驶工况,也可以拓展动力系统的高效区。电动汽车的驱动电机不仅具备全速域调速能力,还具备在低速时输出大力矩的能力,因而在电动汽车驱动
论文以316L奥氏体不锈钢和2209双相钢作为试验材料,采用CMT+P-MIG和CMT低热输入、双侧辅助补偿气体保护等多种工艺模式进行电弧沉积增材制造工艺实验,重点研究不同线能量热输入对不锈钢构件沿沉积建构方向微观组织演变及相关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提出利用连续宽度和连续偏心度曲线进行电弧增材沉积件成型形貌外观分析方法,采用有效沉积率(EDR)和单位功有效沉积率(EDRP)概念进行多种工艺条件下制
木质素是一种富苯环结构的生物质资源,而碱木质素(AL)作为主要的工业木质素之一,其复杂的分子结构,与普通溶剂难以形成均相体系等问题严重制约着AL的研究进展及高值化应用。利用合适的溶剂体系并结合AL自身结构特点及优势开发木质素基的纳米材料及其衍生的功能性产品,对于解决以上两大问题以及开拓木质素高值化利用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工业碱木质素为研究对象,以“绿色溶剂”离子液体为溶剂体系,解析了木质素
物理相互作用可赋予水凝胶形状记忆、驱动、粘性等一系列的功能。但目前凝胶驱动器存在运动方式相对单一的问题;水凝胶的形状记忆所需时间长,变形的精准可控性偏低;可用于水下、油下粘附的水凝胶较少,且粘合强度较弱。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工作基于物理相互作用制备了组合式水凝胶驱动器,超快速、梯度可控变形的形状记忆水凝胶,水下油下可控粘性的水凝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我们通过对水凝胶和干凝胶进行多关节和组合动作
半纤维素作为木质纤维原料的主要组分之一,具有储量丰富,可生物降解,可再生以及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但长久以来,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率明显低于纤维素和木质素,一方面是因为半纤维素不易分离提纯,现有的分离方法存在对环境不友好、价格昂贵、经济适用性差等问题;另一方面半纤维素存在自身分子结构复杂、不易成膜、水溶性较差等问题,极大地限制了半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半纤维素的高效提取、半纤维素结
主要从施工控制角度对带有施工导洞的隧道,在导洞与正洞交叉口位置通风管等布置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解决交叉口布置错综复杂以及安全管理措施,达到既满足通风又满足安全的目的。
本论文根据当前“绿色轮胎”的发展需求,利用具有优异的自由基清除和抗氧化活性的生物质化合物茶多酚(TP)和可可碱(TB)作为改性原料,对不同维度的纳米填料进行表面改性。通过“一步法”表面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silica-s-TP,采用真空抽灌及表面修饰“两步法”制备了具有缓释效应的生物质橡胶防老HNTs-s-TP。采用“SN2亲核反应”化学修饰制备了负载型生物质橡胶防老剂G-TB。较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