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链接环节,承担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任务,是学生毕业后自主进行身体锻炼、提升身体健康的关键环节。为了进一步深化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以及贯彻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对课程目标的达成要求,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五大课程目标进行解构,得到16个课程子目标,并以其达成情况作为评价实验效果的指标。分别采用体质测试、技术评定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对16个子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很不理想。面对如此尴尬的调研结果,令人不禁对现行的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达成课程目标这一重要问题产生了质疑。因此,在有效的推进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需构建一套更科学、完善的教学模式。该文针对目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目标达成不乐观的现状,运用广冈亮藏的教学目标分类思想,将16个课程子目标进行二次分类,并深层次论述教学系统、竞赛系统、课外系统三系统各自的特点,以及各子目标在双核心教学模式中的运行方式;据以上理论基础提出假设,假设一,子目标的二次分类将有利于发挥目标体系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假设二,引入竞赛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将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接下来,本文将湖北工业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以篮球为例,对新构建的理论模型进行实验研究,以验证“教学-竞赛”双核心教学模式对教学课程目标达成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同时,制定了“教学—竞赛”双核心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式,为该模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向性和操作性。该论文应用了教学论、学校体育学、运动心理学、体育课程,逻辑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作为基础,采用类比、演绎、归纳、分析、推理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本课题进行论证,实验后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判断施加因素的效果。“教学—竞赛”双核心教学模式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根据课堂体育教学、体育竞赛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三种体育课程各自教学的优缺点,将多维的体育课程目标按照自身特点分别放入相应的三种体育课程中,使其按照自身特点即独立工作又相互配合共同使课程目标实现。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前单纯依靠体育课来完成体育课程教学任务,整个系统形成一种合力量共同推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