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碧莲(Gish Jen, 1956—)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华裔美国文学新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她的创作主要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为主题,其中主要特点是表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作品中往往汇集多个民族的个体,包括华裔、日裔、犹太裔、黑人以及主流群体的白人,这相对以往华裔美国文学着重表现单一华裔群体是一个突破。任碧莲因其灵活的创作思想,被视为与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谭恩美(Amy Tan)齐名的作家。《典型的美国人》(Typical American, 1991)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她的代表作。作品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移民在美国的故事,但体现的是华裔角色成为美国人的过程。本文旨在运用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文化身份理论,探讨《典型的美国人》中张家人如何建构“存在”(being)又“生成”(becoming)的文化身份。通过分析,展现出文化身份已不是一个稳定不变、连续的意义框架,而是多元的,开放的,也是流动的,是在“存在”中“变化”的。在华裔美国文学脉络中,文化身份无疑是作者、读者、批评家、理论家必须时时面对与省思的问题。不同时期的作家、研究者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建构着美国文学史。在此过程中,尤其具有意义的是从不同族裔、文化的立场及角度来观察多族裔、多文化的美国在文学上的表现。作为新时期的代表人物,任碧莲在其作品中表现了美籍华人文化身份的新动态。新时期的美籍华裔向往融入美国社会,但一定程度上又受其中国特征的阻碍。任碧莲正是采用流动变化的文化身份策略,在身份的困惑与不安中找到了平衡点。本文认为流动身份的建构是通过几位主人公三度更新认识“典型的美国人”完成的。最初,他们表现的是中国文化特征,并鄙视“典型的美国人”。随后他们又钦羡仿效“典型的美国人”,认为成为美国人就是被主流文化同化,并误解了“美国梦”而盲目追求金钱,结果连连受挫。最后在挫折中他们重新定义了“典型的美国人”,认为要成为真正的美国人不仅要具有实干、乐观、积极向上的美国精神,也不能抛弃中国文化中有价值的成份。由此他们获得了美国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共存的今天,国际交流日渐频繁和密切,任碧莲的流动身份策略对加强民族间的文化理解与包容,维护民族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