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是萧红成名作《生死场》出版80周年,鉴于这本书的出版及其出版后在当时上海文学界产生的影响,萧红开始逐渐被文坛接受和了解,历经八十余年,随着时代的变化,政治、文化思潮、时代环境起伏变迁,人们对《生死场》及作家萧红的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而《生死场》作为萧红的代表作,考察它在这几十年间是怎样被接受的,这种研究有益于我们了解《生死场》的更多接受角度。这些接受角度中,既有批评家的阐释,也包括普通读者经过阅读后所产生的反应,而关于这些接受背后成因如何,是否产生变化等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原始资料的搜寻找到其背后的答案,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时代环境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接受阐释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也都可以在《生死场》接受史中找到它的缩影。绪论以《生死场》近几十年的接受史出发,对研究视角及研究程度进行总结,纵览近几十年来《生死场》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对文学批评进行分析和归纳。通过对这些批评的归类,发现这部作品在文学阐释史中的批评方向,以时间为单位展开对接受史研究的分析,通过还原现场的分析方式,探究《生死场》在时代背景下的接受史脉络。第一章以1934年至1937年为节点,研究《生死场》出版前后以批评家为主体,以普通读者为辅,以文学编辑和批评家为主要方式的接受情况。同时,对《生死场》出版时期,上海的文学出版传播情况进行一定的考察,从而进一步在当时的文学情境中还原《生死场》的出版发行和接受情况。第二章以1938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为节点,以此时期的文学环境为背景,讨论这一时期《生死场》在这种环境下是如何被评价的,与上一时期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是由何种原因引起的。《生死场》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批评又有怎样的政治文化和学术门派的背景。第三章描述1949年至2016年间,又迅速进入文学史到经历了几十年沉寂的断裂之后,在新时期的历史语境中,《生死场》又被重新发现,再次进入文学史,并被不同的话语体系进行多元的评价。探究在文学史中,对《生死场》的阐释是因何历史原因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包括文学史中对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的沿袭、对作家身份的认识,作为东北作家群的归纳方式,以及在海外的接受影响情况等等。通过对这一时间段内不同文学接受方式的梳理,呈现文学接受和时代变化之间的总体关系。结语借助总结《生死场》接受史的时代变化特征,概括经典形成的自身价值,也就是文本的语言结构本身提供的信息量,与时代变化的知识体系与思潮之间互动的意义变化与延续。进一步探讨接受史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方式与彼此的影响,归纳出《生死场》在时代变化中经典地位的浮动与最终超越历史的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