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梳理,从中探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中国市民社会建设的启示。全文包括导论和正文六章,主要内容如下:导论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缘起,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基本的逻辑架构。第一章分析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对古典市民社会理论、近代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思想家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梳理。使研究者认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思想基础,同时通过展示市民社会理论变化的逻辑进程,厘清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发生革命性转型的基本社会背景。第二章介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对市民社会的界定。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市民社会”具有双重含义。描述性意蕴的市民社会概念意指“资产阶级社会”,而分析性意蕴的“市民社会”概念意指“物质交换关系的总和”,市民社会是一个由生产、所有、分工、交往四个要素构成的总体性范畴。面对现代市民社会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马克思展开了深入的批判,不过这种批判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随着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研究而不断走向深入,并且逐步从哲学领域转向经济学领域。第三章主要介绍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问题。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马克思具体分析了近代社会中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元分化的原因及其后果,并通过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第四章主要介绍马克思关于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的解放的思想。克服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是马克思一生追求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是在马克思深入批判市民社会的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革命所完成的政治解放只是完成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分离,它并没有解决市民社会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解决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超越政治解放,实现人类解放。当然实现人类解放不能停留于理论的推衍,而是要经过无产阶级现实的运动才能得以实现。第五章介绍了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当代市民社会理论家葛兰西和哈贝马斯是继马克思之后,沿循着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基本思想,不断开拓市民社会研究领域的当代思想家。他们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生的新变化,转换了市民社会研究的新视角,在更广阔的视野中进行着市民社会理论的构建。第六章介绍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构建中国市民社会的启示。市场经济是市民社会存在的基础,中国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以后,中国的市民社会开始发育并发展起来。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的进行,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分离日益形成,然而,中国市民社会的产生无论从原因还是条件上看,都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建构中国市民社会的道路毕然也与之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