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常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左右。大豆是黑龙江多数地区农村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在2003∽2 006年大豆价格下跌期间,加之又受干旱、涝害等自然灾害影响,大豆生产收入明显下降,致使以大豆为主收入来源的低收入农户陷入困境。如何稳定并提高大豆生产者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研究机构关注的焦点。本研究从风险角度探究大豆生产收入波动及其原因,以期在大豆生产、风险控制、促进农民增收方面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选择黑龙江大豆主产县(市)海伦、克山、嫩江作为研究对象,将风险划分为产量风险、价格风险、收入风险三个类别,对大豆生产风险进行系统测算、分项判别,并在分析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黑龙江地区大豆生产风险防范与收入增长对策。在产量风险方面,利用预期产量模型,分别计算出历年的气象产量及其统计分布特征,利用风险评估指标对三个区域大豆产量风险进行测算与比较;在对长期历史农业气象监测资料、大豆单产数据进行对应分析基础上,研究提出了符合三个地区生产实际低温冷害指标、干旱与涝害指标,找出了引起产量风险的主要气象灾害因素。在价格风险方面,建立了大豆生产者价格传导模型,测算出城乡居民平均收入、油菜籽价格、人均大豆供给量、运销费用与黑龙江大豆生产者价格之间的弹性关系,运用价格传导模型对不同阶段大豆生产者价格波动因素进行分解,并对未来大豆价格影响因素进行展望与分析;通过与玉米、粳稻比较,对大豆价格波动与风险程度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收入风险方面,提出了预期收入计算方法、收入风险分解方法,利用风险评估指标对三个区域大豆收入风险进行测算与比较,计算出单产、价格对不同年景收入波动的贡献率;利用在海伦、克山、嫩江所做的273份农户调研问卷资料,定量分析了大豆收入波动对不同收入组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伦、克山、嫩江都属于农业气象灾害高发地区,平均每3年有1个成灾年,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涝灾、低温冷害。相比玉米、水稻而言,大豆价格波动幅度一直较大,贸易自由化以后平均每年波幅在7个百分点左右,未来大豆价格主要受国际因素影响,价格风险管理重点应考虑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规避。三个地区每亩大豆生产实际收入有50%的年份低于预期值,且偏离程度大,均为收入风险较高的地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提高单产或价格增加大豆种植收入,可以明显增加农户家庭收入、减少低收入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