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的扩散难于预测,尤其是等比重局部麻醉药。直到现在,如何很好的控制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对麻醉医师仍然是一大挑战。在临床中发现,蛛网膜下腔给予相同浓度和容量的局部麻醉药后,腹部膨隆和脊柱短小的患者往往阻滞平面明显升高。腰骶部脑脊液容量被认为是影响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扩散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我们拟探讨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的扩散平面是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如何应用腹围和脊柱长度个体化预测达到预定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时所需局部麻醉药剂量,其临床应用准确性如何,同时利用磁共振技术测量腰骶部脑脊液容量,证明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腰骶部脑脊液容量相关性密切,从而进一步证明腹围和脊柱长度具有预测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扩散的作用。方法:第一部分:选择115例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接受下肢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在L3/4椎间隙穿刺,于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布比卡因3 ml,在蛛网膜下腔注射完成30 min后测量痛觉和温度觉消失平面,测量和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麻醉平面。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患者上述5个因素对蛛网膜下腔局部麻醉药扩散的相关性。第二部分:所有患者在L3/4椎间隙穿刺,麻醉医师根据经验于蛛网膜下腔注射0.5%等比重布比卡因适量,所有患者中当其最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10或T12时,测量和记录该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布比卡因剂量。最高痛觉阻滞平面为T10和T12所需患者数量都至少92例。当达到所需样本含量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与患者上述5个因素的回归方程。第三部分:选择接受蛛网膜下腔阻滞行下肢手术患者187例,于L3/4椎间隙行蛛网膜下腔阻滞,根据上一部分研究,按照回归方程YT10 = 3.848+ 0.047X1-0.046X2(Y,0.5%等比重布比卡因容量;X1,脊柱长度;X2,腹围)给予阻滞平面到达T10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30min后测量患者痛觉消失平面,验证该回归方程的临床准确性。第四部分:45例健康志愿者接受腰骶部磁共振检查,测量T12/T1椎间盘至S5的脑脊液容量。首先采用矢状面T2WI序列对脊柱进行扫描,定位T12/T1椎间盘和S5,其次采用冠状面MRM系列,对T12/T1椎间盘至S5脑脊液进行扫描成像,把所得影像资料进行后处理,测量腰骶部脑脊液容量。记录该患者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和腰骶部脑脊液容量,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年龄、身高、体重、腹围、脊柱长度五个身体特征指标和腰骶部脑脊液容量的相关性。结果:第一部分:.最终114名患者纳入该研究,1名患者因为蛛网膜下腔穿刺失败被排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0.5%等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痛觉消失平面和温度觉消失平面与患者腹围和脊柱长度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01),而与年龄、身高和体重无明显相关性(三者都P>0.059),两个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R2)分别为0.792和0.805。第二部分:.最高阻滞平面为T10和T12的患者数量分别为121例和111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最高阻滞平面分别为T10和T12时,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均与患者腹围和脊柱长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都P<0.001),而与年龄、身高和体重无明显相关性(三者都P>0.164)。两个回归方程分别为YT10=3.848 +0.047X1-0.046X2、YT12=3.547+0.045X1-0.044X2;(Y,0.5%等比重布比卡因容量;X1,脊柱长度;X2,腹围)。两个方程的拟合程度(R2)分别为0.860和0.874。第三部分:.最终185例患者纳入该研究,2例患者因为L3/4椎间隙穿刺失败被排除。结果显示14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为T10,占77.5%;最高阻滞平面为T8;最低阻滞平面为T12。14例患者比预计阻滞平面偏高,占7.7%,23例患者比预计阻滞平面偏低,占13.6%。第四部分:43例健康志愿者纳入该研究,2例健康志愿者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被排除。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腰骶部脑脊液容量均具有明显相关(两者都P<0.01),是最关键的两个相关因素;年龄、体重和身高与志愿者腰骶部脑脊液相关性微小(所有都P>0.190);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R2)为0.644。结论:腹围和脊柱长度与蛛网膜下腔0.5%等比重布比卡因扩散有明显的相关性;腹围和脊柱长度能较好的用来个体化预测达到既定麻醉平面所需0.5%等比重布比卡因剂量;蛛网膜下腔阻滞痛觉消失平面为T10和T12的0.5%等比重布比卡因容量与患者腹围和脊柱长度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T10=3.848 + 0.047X1-0.046X2和YT12=3.547 +0.045X1-0.044X2;(Y,0.5%等比重布比卡因容量;X1,脊柱长度;X2,腹围);蛛网膜下腔阻滞痛觉消失平面为T10的回归方程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腹围和脊柱长度可能是通过反应腰骶部脑脊液容量而与局部麻醉药在蛛网膜下腔扩散程度具有较好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