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聚电解质层层自组装的研究始于1991年Decher的开创性工作。将带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或者其它大分子交替沉积于表面充满电荷的基片上,根据需要循环沉积操作过程多次,即可得到一定厚度的多层膜体系。随着分析仪器的发展,该技术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逐步完善。这些实验方法在对组装过程、多层膜形貌性质及内部结构表征上各有所长。但是各个方法往往单独使用,不利于对组装的整体的完全的认识。鉴于组装常用的光学石英晶片非常适合光度法表征层层组装膜的性能,同时石英晶体微天平(QCM)中也用到石英材料,为此我们在对压电传感器的构造及测量方法进行改进的基础上,开展了压电-光度联用技术的研究工作。具体内容如下:1)采用分离电极式压电传感器的构造设计,试验了扣除溶液电导率变化对压电传感器质量检测的影响的方法,并对传感器构造进行了改进,使压电石英晶片能够满足光度测量的要求,以适合联用技术的需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压电-光度联用技术,可以实现成膜过程传质动力学的实时监测和成膜后膜吸光度的检测,并将该方法应用与染料、表面活性剂吸附,阴阳离子聚电解质层层组装、聚电解质/染料的层层组装研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2)通过改变石英晶片的切割角度(? =35.15-35.7°)对QCM传感器的频率-温度特性进行调整。实验结果表明该范围内的Y轴切向的QCM对质量和粘密度的频率响应非常接近。获得一种具有低频率温度系数的QCM( 9MHz, ? = 35.65°),它在室温条件下在水中的频率-温度值约为零,有效地提高了QCM的信噪比进而改善液相中的检测限,并应用于监测聚电解质和纳米粒子交替吸附过程。3)利用QCM实时监测了聚电解质与纳米粒子之间的层层自组装过程,结果表明银纳米粒子在阳离子聚电解质PDADMAC膜上的组装速率随时间递减,金纳米粒子在阴离子聚电解质PSS表面的组装与纳米银体系类似。实验证明了QCM在研究组装动力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4)以QCM研究了聚苯乙烯薄膜的吸附性能,比较了多孔膜与普通膜在吸附量与吸附动力学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多孔膜的比表面积大,因此单位几何面积上的吸附量大为增加,但因膜内扩散的因素,其吸附速率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吸附动力学过程遵循指数衰减的动力学模型,其表观速率常数与表面活性剂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实验证明采用压电传感器研究聚合物膜的吸附,不仅可以监测其吸附总量,还可以对其动力学过程进行分析,是一种简便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