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教育一方面到处充斥着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被控制”,一方面用知识的垄断地位占领着学生完整生命所需要的诸如情感、意志等其他方面的内容和价值。学生处于教育的最底层的、最受压迫和控制,因为学生作为被动的选择者,只能被动无奈地接受着别人安排好的一切,几乎没有自由和民主可言,所以,现代学校成为“塑造人”的场所。而学生作为正在成长中的人,无疑具有人所具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教育的追求目标是使教育成为在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的基础上帮助和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这就是学校教育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鸿沟。但是,这些鸿沟并不是难以逾越的,也没有必要真正去逾越,而是要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从而促进现实的发展和超越。采用反思和体悟的方法对学校教育本体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一方面是对教育哲学体系中教育本体论问题探讨较少的填补。 教育作为“形成人”的活动,学生的健康成长无疑应该成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最高追求和全部意义。而人作为生命的存在,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人存在的依据、价值和本体,进而深化和发展了对人的研究。也就是说,在“生命”与人直接同一的基础上,生命更加强调人的个体性、当下性、现实性和具体性。通过对“复杂完整的生命”的界定,进而认为,学生生命作为人的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的一环,是教育活动中特有的生命形态。学校教育就是基于学生生命、通过学生生命、为了学生生命、达成学生生命的实践过程,“学生生命”无疑成为教育活动的基石和理想、本原和追求。 哲学本体论作为以“存在”为研究对象关于“存在”的学说,作为一种人类思维的指向性活动,以人类社会生活作为现实基础,显示了人类存在的现实与理想、有限与无限、确定与超越、历史规定性和终极指向性的矛盾,为学校教育的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哲学基础。通过对哲学本体和本体论的历史命运和当下使命的考察,对“本体”和“本体论”做出了当下的合理性的界定。并认为,教育哲学体系中必然包括教育本体论,不管这种本体论的诉求是自觉的还是自发的、内隐的还是外显的,本体论诉求的这一活动在教育中必然存在。因此,从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出发,对教育本原问题的追问、教育演进历史中不同时代的教育志趣都体现了教育内部对教育指向性的追问。不过教育哲学的发展要求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