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重要天然有机化合物,对人类的肿瘤、衰老、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30年来黄酮类化合物一直是国内外研究开发利用的热点,是寻找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先导化合物和生物活性成份的源泉。但由于其脂溶性和水溶性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以黄酮体为先导化合物,改造其化学结构,丰富其性质和种类,改善其溶解性,提高其生物利用度,是当前该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研究黄酮体的反应及其药理作用,本文合成了10种黄酮体羟甲基化衍生物,培养了2个黄酮衍生物的单晶,并对它们进行了与DNA作用和抗缺氧实验研究。首先,论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性质和应用,白杨素、黄芩素、大豆异黄酮的生理活性、药理作用和苯酚的羟甲基化反应。其次,以白杨素、黄芩素和大豆苷元为先导化合物合成出10种衍生物,它们分别是:5,7-二羟基-6,8-二羟甲基黄酮(1)、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甲基)黄酮(2)、5,7-二羟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3)、5,7-二羟基-6,8-二(丁氧基甲基)黄酮(4)、5,7-二羟基-6,8-二(戊氧基甲基)黄酮(5)、5-羟基-7-甲氧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6)、5,5′,6,6′,7,7′-六羟基-8,8′-亚甲基双黄酮(7)、4′,7-二羟基-8,3′,5′-三羟甲基异黄酮(8)、4′,7-二乙酰氧基-8,3′,5′-三乙酰氧甲基异黄酮(9)和4′,7-二羟基-8-羟甲基-3′,5′-二异丙基异黄酮(10)。采用IR、1H NMR和13C NMR对它们进行了结构表征,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对5-羟基-7-甲氧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和4′,7-二乙酰氧基-8,3′,5′-三乙酰氧甲基异黄酮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白杨素、黄芩素和大豆苷元的羟甲基化反应在合适的溶剂中,在酸或碱的催化条件下容易进行。其中,白杨素在KOH的甲醇溶液中与甲醛反应,在其A环的6位和8位连接上了2个羟甲基;大豆苷元在NaOH的水溶液中与甲醛反应,在其A环的8位和B环的3′、5′位上连接上了3个羟甲基;黄芩素在溶剂DMSO中和H2SO4的催化下与甲醛反应,2个黄芩素分子通过亚甲基连接成了双黄酮分子。最后,采用荧光技术,利用光谱探针EB研究了化合物5,7-二羟基-6,8-二羟甲基黄酮、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甲基)黄酮、5,7-二羟基-6,8-二(乙氧基甲基)黄酮和5,7-二羟基-6,8-二(丁氧基甲基)黄酮与CT-DNA的作用,根据Stern-Volmer方程得到了它们对EB-DNA体系的荧光猝灭常数。结果表明:白杨素羟甲基化衍生物对DNA的亲和力明显强于白杨素。同时对其进行了抗缺氧实验,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可以显著延长断头后小鼠喘息时间、亚硝酸钠中毒小鼠存活时间,以及心肌特异性缺氧小鼠存活时间,均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其中5,7-二羟基-6,8-二羟甲基黄酮的抗缺氧效果较好。白杨素、黄芩素和大豆苷元羟甲基化衍生物的合成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丰富了黄酮化合物的种类,也为其开发成新药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