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脏破裂(cardiac rupture,CR)院内死亡病例的临床特征,包括CR死亡构成比、时间分布、相关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2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住院期间明确诊断AMI的69例院内死亡病例,根据住院期间直接死亡原因将此69例病例分为CR组(32例)和非CR组(37例),32例CR患者均由心脏超声和/或心包穿刺明确诊断为CR;对此32例CR患者的由心梗发作至临床死亡的时间进程进行绘图分析;采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及COX生存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对AMI合并CR院内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包括生存风险相关因素及独立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本研究显示,在AMI患者住院期间直接死亡原因中,CR构成比高达47%;CR患者由心梗发病至死亡的时间进程显示,CR死亡存在两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发病后24小时内和发病后5-8天内,并且69%的患者在发病7天内死亡。2.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显示此次发病入院前糖尿病病史、心绞痛病史、心梗病史、PCI史以及入院后LV-Dd、EF、TnI值、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等8项因素为AMI合并CR的相关因素(P<0.05)。3.COX生存风险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性别、年龄、糖尿病病史、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LV-Dd、EF、TnI、D-Dimer、WBC等11项因素为AMI合并C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CR为住院期间AMI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CR死亡的时间多在AMI发病后1周内。2.AMI合并CR通常具有女性、高龄、透壁梗死(心电图具有前壁、下壁及ST段抬高心梗表现)、TnI明显升高、D-Dimer升高以及WBC明显升高等临床特征。3.与非CR(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死亡的患者相比,CR患者似乎具有更加相对“正常”的临床指标,例如更高的EF值,更低的LV-Dd值,并且多数既往无心绞痛、糖尿病及PCI史。4.AMI并CR具有一定迷惑性和突发性,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医疗纠纷,有必要对AMI合并CR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诊治策略加强研究,以期早期识别CR高危患者,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同时对高危患者加强临床诊治及护理管理,预防和减少CR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