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隔离开来,分析上部结构时,假定地基是刚性的、不变形的。同样,设计基础时,也将上部结构作为荷载考虑,忽略了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变形及内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将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隔离开来,分析上部结构时,假定地基是刚性的、不变形的。同样,设计基础时,也将上部结构作为荷载考虑,忽略了上部结构的刚度对基础变形及内力的影响。这样导致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研究是两条相互平行的主线。由于忽略了结构的共同作用,与实际情况不符,造成实际工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层房屋建筑结构的大量兴建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对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一定的试验和数值研究,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对于结构在静力条件下的相互作用还缺少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本文首先了建立结构简化计算模型,用结构力学和数值分析的方法进行理论分析,以期定性的把握考虑共同作用后结构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而与推覆分析相比较。
而后运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在Sap2000程序中引入桩筏基础建立了合理的有限元模型来模拟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运用Pushover方法对该12层钢框架结构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和不同工况下的推覆分析,与柱脚刚接情况下的上部结构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考虑共同作用下对上部结构动力性能如周期、振型、位移、内力等的影响。并用能力谱法对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了评估。
而后,针对同样的上部结构体系,利用上述程序和方法,分析了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桩数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最后,本文针对PKPM系列软件和Sap2000软件的特点,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对比。
其他文献
钢管结构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能被广泛用于建筑、电力、交通、石油等行业。在钢管结构中,研究的重点是节点。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对于钢管节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主要集中
钢管混凝土中钢管与混凝土界面之间的粘结强度和粘结滑移本构关系是工程界较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对方钢管混凝土钢管与混凝土界面上的粘结滑移性能进行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
钢筋的锈蚀严重制约着桥梁的运营情况,使得桥梁不能满足服役安全的要求,因此需要对桥梁进行维修加固处理。本文为展开对锈蚀的钢筋混凝土梁底部锚贴钢板加固的试验研究,制作
新建武广客运专线分布着大量的全风化~强风化软岩,这些软岩的性质很不稳定,遇水、风化作用后其强度急剧降低,一般不能直接作为路基填料。而沿线可用于路基填筑的A、B填料又严
我国是地震多发区,地震灾害严重;城市地震灾害及其次生灾害,尤其是地震次生火灾,有时带来的损失要比地震灾害直接带来的损失要大。此外,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人口数量增多,多高层
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国内外钢结构人居建筑的发展历程、发展背景,分析了钢结构人居建筑在技术上及经济上的优越性。 通过对钢结构人居建筑的几种常用结构体系的分析比较,探讨
供水管网空间分布广,影响范围大,极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袭击,而一旦发生此类恶性投污事件,将对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因此很有必要在供水管网建立一套预警监测系统,以便尽快地
在爆破工程中,有效地控制或减小爆破震动对保护区域的破坏,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长沙地铁一号线汽车北站基坑开挖爆破为工程背景,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控数据三个方
预应力钢-混凝土叠合连续梁是一种受力合理、性能优良、施工迅捷而又经济的组合结构。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预应力钢-混凝土叠合梁的研究还不充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国内现
钢结构较之于使用其他材料的结构具有优越的抗震性能。其中,钢框架结构一直以来被认为是理想的抗震结构体系,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钢框架结构在工程界,特别是美国合日本等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