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贬谪文学在不同时代和文化环境中呈现出各具特色的书写模式。本文在研究黄庭坚贬谪文学时,综合考虑黄庭坚所处的时代背景,以绍圣贬谪为界,探讨其晚年文学创作的题材范畴、思想人格,并比照分析贬谪前后艺术风貌的转变,以期推动黄庭坚与贬谪文学研究在文、史、哲、艺等层面的进一步发展。全文共分为七章,前三章主要考察黄庭坚贬谪文学的历史背景与意义。第一章绪论陈述了黄庭坚贬谪文学的选题缘由与价值,介绍贬谪文学与黄庭坚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说明本文采用以知人论世理念进行文献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列出具体的研究和写作步骤。第二章首先回顾先秦至唐代的古代贬谪文学传统,介绍北宋贬谪文学的时代背景;从士大夫政治的形成、宋人志节与气概等角度考察北宋贬谪文学中的政治因素;回顾北宋仁、英、神、哲、徽五朝的党争发展历程,论述与宋人贬谪命运相关的黜降制度及贬谪文学的历史意义。第三章考述黄庭坚的家世背景,勾勒其谪居黔戎、流寓荆渚、身殁宜州的贬谪历程,对黄庭坚贬谪文学的创作背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掌握。第四章从文学题材的角度分析黄庭坚贬谪时期的创作,主要包括生活、亲情、友情、传道、咏物等视点。黄庭坚在贬谪期间得到兄弟的陪同与支持,彼此多有诗文唱和;他在不同场合追和苏轼和秦观之作,表达对故友的怀念之情。黄庭坚身为谪宦,始终坚持守节不移的人格理想,乐于提携晚辈、勉励诸子弟进德修业。他对地方风土人情颇为关注,体现了民胞物与的人文情怀。此外,黄庭坚在逆境之中任运随缘,坦然处变,诗文创作选用生活中的物质意象作为题咏对象,显示出清雅脱俗的人生观。黄庭坚贬谪文学的题材转向生活和心灵,是其生命情志的自适与提升。第五章从儒、释、道三教层面论述黄庭坚贬谪文学的思想内涵。首先回顾唐宋思想与学风的嬗变,指出北宋士人由弘扬道统、攘斥佛老,转向融摄佛道,归趋心性。黄庭坚贬谪心态的基础与其融通三教思想有关:儒家思想是黄庭坚贬谪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基础,其淑世精神源于儒风浓厚的家学和师承。他在贬谪时期的诗文具有安贫乐道的风格,是其尊崇儒家精神的文学体现;黄庭坚贬谪文学中也显现出道家顺随物化的精神,他认为喜悲、荣辱、生死等人事变迁与自然的运行规律类似,都是道的变化与体现,应当以自然之道坦然应对人生的荣辱得失;黄庭坚的贬谪文学创作也受到佛禅影响,他以求之于心的方法修禅,进入和光同尘的人生境界。他虽然身处忧患颠沛之中,却能以禅定的修持来获取心灵的安适与超越。第六章论述了黄庭坚贬谪文学创作的艺术面貌。黄庭坚贬谪时期以题画诗表达其艺术理念和思想心态。他在戎州为黄氏兄弟的墨竹题诗,评论画作的笔法与风格;为长沙李公寅所藏仕女画题诗,透露出对于归隐生活的思考;他对花光仲仁的墨梅十分赏爱,题诗反映出对故友的追怀之情。总体而言,黄庭坚在贬往岭南途中所作题画诗较戎州时期有所突破,从艺术技巧层面的探讨转向人生心态的表述,扩大了题画诗的表现范围,具有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本章还讨论了黄庭坚贬谪前后文学风貌的变化,指出其前期的语言形式务求生新的特点,在遣词、格律、用典等方面具有奇峭、健劲、瘦硬的审美风格。黄庭坚遭遇党争牵连和贬谪之祸后,心境产生变化,诗文风貌渐趋平淡自然,具有见道忘器、得意忘言的精神取向,表现出言与意、器与道的双重考虑。第七章结语部分对本文的研究做了三个层面的总结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