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小球囊预扩技术在介入治疗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中的效果,并与不采用小球囊预扩的传统术式进行疗效对比。主要对患者围手术期发生高灌注损伤、脑出血、缺血性脑卒中、迷走神经反射、脑血管痉挛的几率及术前、术后两周NIHSS(美国国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分进行记录,并做对比分析研究,以证实小球囊预扩技术在支架成形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月行介入治疗的有症状的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患者104例(狭窄程度≥70%),其中小球囊预扩组50例和非小球囊预扩组(对照组)54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性别、平均年龄等因素相似,对比两组间数据无显著差异(P>0.05)。入组的病例对存在无合适的血管入路、严重的出血倾向、合并颅内占位或AVM(动静脉畸形)、严重的其他系统疾病、脑梗死急性期等介入治疗的禁忌症的患者予以排除,并经家属同意签字。所有入组患者均术前3-5天口服氯吡格雷75mg、阿司匹林300mg各每日一次;另于术前2小时、术中及术后48小时内维持尼莫地的静脉泵入。小球囊预扩组患者均采用小球囊预扩技术进行小球囊预扩后再放置保护伞,观察0.5-1小时,待大脑中动脉血管床充盈后,再应用大球囊进行扩张,而后进行自膨式支架输送系统的置入。非预扩组不进行小球囊预扩步骤,而直接放置保护伞,进行大球囊扩张,放置支架。术后立即复查头部CT、TCD,进行NIHSS评分。术后6个月内口服氯吡格雷75mg 1/日,阿司匹林300mg 1/日,阿托伐他汀钙20mg 1/晚。介入治疗6个月后给予阿司匹林100mg 1/日,阿托伐他汀钙20mg 1/晚,直至终身。术后定期行颈部血管彩超、TCD检查(2周、1、3、6个月),术后1年行头颈CTA/DSA检查,头CT/MRI检查。主要记录介入术中、围手术期发生的介入相关并发症及术前、术后NIHSS评分变化,另记录术后1年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次数来进行综合评定。临床的随访通过电话、门诊、再住院病历进行。对相关数据仔细记录,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做对比分析。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小球囊预扩组的50例患者支架置入手术全部成功,支架术前平均狭窄(84.2±3.4)%,术前平均NIHSS为(2.8±2.2),术后残留狭窄(8.6±3.2)%,术后2周平均NIHSS为(2.5±2.0)。对照组54例患者支架植入手术53例成功,支架术前平均狭窄(83.8±3.6)%,术前平均NIHSS为(2.9±2.5),术后残留狭窄(9.2±3.0)%,术后2周平均NIHSS为(3.2±2.8),其中1例因术中球扩后出现血压下降伴意识障碍而未行支架置入术。小球囊预扩组支架植入术中及围手术期未发生脑出血、高灌注损伤病例,血管痉挛1例(2.0%),发生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2.0%),约10分钟自行缓解,术后复查影像未发现新发梗死灶,发生脑梗死0例,发生迷走神经反射1例(2.0%)。非小球囊预扩组支架植入术中及围手术期发生脑出血3例(5.6%),高灌注损伤5例(9.3%),血管痉挛7例(12.9%),发生TIA 2例(3.7%),约4-10分钟自行缓解,术后复查影像未发现新发梗死灶,发生脑梗死1例(1.9%),发生迷走神经反射7例(12.9%)。对两组患者在支架远期再狭窄率及卒中发生率等方面统计未发现显著差异P>0.05。而对两组患者术中、围手术期发生的并发症(脑出血、高灌注损伤、血管痉挛、脑梗死、迷走神经反射等)及NIHSS评分变化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X2,P<0.05,结果有明显差异。结论:1小球囊预扩技术在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安全的,小球囊预扩组50例患者并未出现介入治疗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及不可逆神经功能缺失。2小球囊预扩组患者在术中、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脑出血、高灌注损伤、血管痉挛、迷走神经反射等)的几率方面明显小于对照组。3对于是否能降低术中栓子脱落所致脑梗死发病的几率,由于围手术期可导致缺血事件发生的原因较多,且研究样本较小,结果尚不能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