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土地利用过程中,冲突和合作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失控的土地利用冲突可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而适度的冲突也可以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整合利用。所以对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及其可控性进行定量测度,并快速识别冲突的"热点"与"敏感区",对土地利用分区管控、各类用地数量结构与空间布局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人类更加重视不同土地类型带来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间的差异,以往以产权占有为特征的要素性的土地利用冲突在减少,而以土地类型变更为特征的功能性冲突在增加,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间的矛盾,尤其在一些快速城镇化的城市群区域,城镇建设用地的快速无序扩张对生态用地的保有量与结构完整性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为此,本文将从地理学格局-生态耦合作用的思路出发,采用PSR模型与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测度方法,构建了基于生态安全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强度测度模型。并以武汉城市圈1987年、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1年五期遥感数据为例,分析了土地利用系统面临的压力(风险源)、土地利用系统当前状态、土地利用系统对外界干扰的响应,最终计算了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结果表明:武汉城市圈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等级在研究时段内整体处于基本可控状态,轻度冲突和一般冲突占比达到70%以上;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高值区集中在城市边缘区和湖泊较多、土地类型比较复杂的生态脆弱区;冲突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经济欠发达、土地类型单一的偏远地区;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在空间分布上的随机性在减少,聚集性在增强,尤其在研究后期,中度和高度冲突表现出明显向武汉-黄石经济走廊聚集的趋势;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综合指数的数量等级结构和空间异质性在时间维度上都呈现稳定-打破稳定-稳定-打破稳定的演变过程;2007年武汉城市圈概念的正式形成对于武汉城市圈土地利用空间冲突的强度与空间异质性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且起到了一定的加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