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葛仙米(Nostoc sphaeroides)、地木耳(Nostoc commune)两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蓝藻为材料,开展了大量培养研究。并对葛仙米群体内部显微结构的变化及生理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获得以下结果:室内规模化和室外跑道式培养池培养葛仙米和地木耳。室内大量培养的规模达到5000升,月最高产量可达到297.4 Kg (鲜重),月均生产量为180.9 Kg (鲜重),温度过高会明显降低葛仙米的产量。在室外利用跑道式培养池培养葛仙米、地木耳,地木耳的生产率最高可以达到445.2 g·m-2·d-1 (鲜重);在表面积为13 m2的培养池中,地木耳的接种量低于120 Kg时,生产率和接种密度成正比。葛仙米的生产率最高可以达到269.2 g·m-2·d-1 (鲜重),直径较大的葛仙米群体由于群体破裂,降低室外培养生产率;葛仙米群体中叶绿素a的含量(以鲜重计)随着群体直径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相反,含水量(RWC)却随群体直径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同样与直径之间呈正相关性。葛仙米群体内部结构受群体直径、光强和培养温度的影响。在直径增加的过程中,葛仙米群体的外部特征变化不明显,但其横切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群体直径为1mm时,所有的藻丝无规则地均匀分布在共同的胶鞘以内;随着群体直径的增加,葛仙米的横切上依次出现致密点、环状结构、或有或无核心,群体中央变为液态,最后直至群体发生破裂消失。同时,藻丝的排列、不同位置藻丝的长短、光合能力和色素含量也呈现一定的规律;在直径2mm以下时,群体内部和表层藻丝的长短无明显差异,排列也无明显规律;随着群体直径的增加,群体表层的藻丝呈放射状排列,内部的藻丝排列无规律,长度变短;外层藻丝的光合速率加快,内层藻丝的叶绿素a和藻胆蛋白含量增加。培养光强和温度同样影响葛仙米群体内部结构的变化。在室外条件下用玻璃缸培养葛仙米,葛仙米的生产率、可溶性糖的含量、叶绿素a的含量、干湿重比等,均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一层、两层网覆盖时相比,通常无网覆盖时生产率较高,最高可以达到5.354±1.055 g·L-1·d-1 (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