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建设改变了鸟类的栖息地结构,增加了人类对鸟类的干扰程度,极大地影响鸟类的群落结构,因此研究城市化建设对鸟类群落的影响对于城市建设和鸟类保护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扬州地处亚热带和温带气候过渡区,有丰富的湿地生态环境,是许多鸟类繁殖或者迁徙中转的最佳场所。本论文采用直接观察法和图片样本收集法对扬州市区的鸟类种类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化建设过程对鸟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在扬州市区选择城市居民区、城市公园和临近城市的乡镇3种典型区域,调查不同区域内的鸟类种类和数量及其各类环境因子,分析环境因子与鸟类群落组成的关系,探讨城市建设过程中影响鸟类群落的主要因素,为扬州市的城市化建设和鸟类保护提供资料。实验结果如下:1)扬州地区现记录鸟类140种,分别隶属于53科14目。其中雀形目物种75种(53.57%),非雀形目65种(46.43%);留鸟49种(35.00%),夏候鸟35种(25.00%),冬候鸟 29 种(20.71%),旅鸟 27 种(19.29%);鸣禽 75 种(53.57%),涉禽 26 种(18.57%),游禽 20 种(14.29%),攀禽 10 种(7.14%),猛禽 5 种(3.57%),陆禽4种(2.86%)。2)本次调查结果与1980年鸟类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历史上出现过、但本次调查未记录的消失鸟类共计50种,历史上未出现过、但本次调查发现的新增鸟类共计51种。其中,新增鸟类物种中雀形目23种,非雀形目28种;消失鸟类物种中雀形目13种,非雀形目37种。新增鸟类物种中夏候鸟13种,冬候鸟7种,留鸟17种,旅鸟14种;消失鸟类物种中夏候鸟11种,冬候鸟16种,留鸟4种,旅鸟19种。新增鸟类物种中鸣禽23种,涉禽13种,游禽9种,攀禽4种,猛禽2种;消失鸟类物种中游禽14种,鸣禽13种,猛禽11种,攀禽6种,涉禽5种,陆禽1种。鸮形目和夜鹰目无新增物种,鹳形目和鸻形目的新增物种数较多。旅鸟的物种组成变化较大,消失物种种类较多;冬候鸟消失物种较多但新增物种较少,夏候鸟部分物种消失但数量与新增夏候鸟物种数基本一致,留鸟的消失种类少且新增种类多,其中鸣禽种类最多且新增物种数最多,猛禽消失物种数占该分类比重较大,涉禽新增物种数大于消失物种数,除鸣禽和涉禽外,其他生活型鸟类消失物种数均大于新增物种数。3)居民区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与城市公园和乡镇存在极显著差异,但城市公园和乡镇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城市公园为城市生存鸟类和本地留鸟提供栖息环境,而乡镇为迁徙性候鸟提供更丰富的栖息地环境。4)鸟类的群落的特征参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表明,样区面积、样线面积、样方距市中心距离和噪音指数在三种生境类型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居民区中的树冠层高度、树冠层密度、灌木层密度、草本层密度和建筑指数均与城市公园和村镇生境有显著性差异,但这些因子在城市公园和村镇生境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人为干扰在居民区和城市公园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乡镇生境存在显著性差异。群落特征参数与环境因子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均与样区面积、样线面积、树冠层密度、灌木层密度、草本层密度、距市中心距离有正相关关系,与人为干扰和建筑指数有负相关关系;优势度指数与样线面积、树冠层密度、灌木层密度、草本层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与建筑指数有负相关关系;个体数与样线面积、树冠层高度、树冠层密度有正相关关系,与建筑指数有负相关关系。5)鸟类群落特征参数与样区面积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样区面积越大,鸟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物种数)越高,符合岛屿地理学假定的预测。以上结果说明,扬州市区现有鸟类140种,近三十年来鸟类群落在雁形目、隼形目、鹤形目、鹳形目物种中有较大变化;城市公园和乡镇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城市公园为更多本地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乡镇生境为迁徙性候鸟提供了生存空间;植被是影响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保证乔木-灌木-草本层次的连续性和丰富度有助于提高鸟类的生物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