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ading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作风险既不是新生事物,也非银行业新的课题,它与银行相伴而生。然而由于它的隐蔽性和内生性,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有关人士的足够重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日益发展,银行业的规模也在日益壮大,其经营范围在不断扩大,经营品种日益增多,经营活动也变得日益复杂,进而导致了操作风险案件的频繁发生。如今,操作风险已经毋庸置疑地成为了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要领域。在众多国际组织中,巴塞尔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率先把操作风险纳入了风险管理框架,将它视作同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同等重要,从而形成了风险管理三足鼎立的格局。同时,新资本协议首次对操作风险提出了资本配置的要求,且规定在后续工作中商业银行应对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报告。总之,可以说《新资本协议》的颁布标志着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相对于国外而言,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还处在股份制改革阶段,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也都一直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管是学术界还是银行界,长期以来都习惯性地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方面,这就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有关操作风险的理论知识和经验积累方面都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目前,我国对操作风险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阶段,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自身的操作风险防范机制,银行界也尚未形成统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近些年,面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件频频发生的现状,银监会先后颁布了《通知》和《指引》两份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不完善是导致操作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提出了要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就必须加快建立操作风险内部控制防范体系的建议。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一点思路,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方法,首先阐述了有关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方面的理论,接着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现状和成因,然后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情况,运用内部控制体系理论,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框架,最后就如何具体运用该体系来进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做了一个说明。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导论。具体介绍了论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同时概括性地介绍了国内外有关操作风险文献以及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相关性方面的文献,最后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不足,为后文的具体研究做一个解释说明。第二章是有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和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第一部分是有关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理论概述,首先解释其内涵,然后对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征做了简单的概要,其复杂的特征直接决定了防范的难度之大,这也为后面的分析做了一个理论铺垫,最后是对现有的操作风险法规作一个概述;第二部分则是有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概述,主要从定义、要素和相关法规进行总结;第三部分则从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与内部控制相关性角度出发,探讨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来防范操作风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章论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管理现状。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首先,对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各业务中的分布作一个概述,并总结分析了其中主要业务的操作风险易发点,如存款和柜面业务的主要风险易发点为:重要物品保管、特殊业务的办理以及一些授权行为等,通过总结各业务的操作风险易发点可以为后面具体防范该风险提供方向;紧接着是对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一个简单描述性统计,总结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发生的操作风险损失案件的特征,其中内部欺诈是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内部欺诈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即员工职业道德或者对领导监督不力引起的,因此对我国操作风险的防范更多地应该从银行内部体制去寻找根源,这为后面的建立防范操作风险的理论框架奠定了基础;最后是从内部控制的角度对当前操作风险管理现状作一个成因分析:内部控制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操作风险管理理念的落后;内部控制措施的不健全导致了操作风险管理职能的缺失;内部控制执行力度不够导致操作风险控制能力不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乏力导致了操作风险管理能力弱化;内部控制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了操作风险防范的不及时。综上可知,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不力的重要原因。第四章则尝试性地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这是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章节,通过第三章的分析,在明确操作风险发生的内控成因后,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个简要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从构建原则,整体框架和具体如何构建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首先,在体系构建上应该符合三个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可行性原则,只有在这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有效防范;然后是对该体系整体框架的一个简要说明,从横向上看,它包含了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措施,风险识别与评估,监督和信息交流与反馈;从纵向上看,它包含了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控制目标确定,风险识别与评估,具体风险点,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度量与报告(信息反馈);最后就如何构建该体系进行阐述,主要是通过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来构建该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论文分别就如何针对操作风险易发点来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说明,最终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第五章是本文的最后一章,通过前面的研究和理论体系的构建,本章具体阐述在实际中如何运用该体系。首先明确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运用前提:明确的风险战略、健康的风险管理环境和良好的组织结构;然后是对具体如何运用该体系对操作风险进行防范做了阐述,本节以商业银行存款及柜面业务的员工欺诈风险为例进行说明。运用该体系,先对该业务上的员工欺诈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再针对具体的风险点提出内部控制的防范措施,并给予有效的监督;最后是该体系的防范效果进行一个报告和反馈,从而明确员工欺诈风险的来源、管理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全文始终紧紧围绕如何运用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操作风险防范这一主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分析,最终得出了一个具体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防范体系,希望该研究成果能够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防范操作风险提供一点启示。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第一,尝试性地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在内容上,该体系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对操作风险的成因和防范进行深入挖掘,指出了其产生的制度性根源——内控的缺失或不完善;在框架上,该体系是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从横向上看,它包含了内部控制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措施、风险识别与评估、监督以及信息交流和与反馈;从纵向上看,它包含了操作风险的管理流程:控制目标确定、风险识别与评估、具体风险点、风险控制措施、风险度量和风险报告(信息反馈),从而将内部控制理论与操作风险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内部控制理论有效控制和防范操作风险的作用,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供了一定了理论依据。第二,理论结合实际,充分考虑了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针对商业银行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操作风险易发点进行分析,以COSO内部控制理论为基础,依据本文提出的操作风险内部控制体系,对操作风险的主要风险点进行控制和防范,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管理操作风险提供了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化学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化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而有效地落实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积极主动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在
<正>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水利勘察设计单位相继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行政事业单位变成企业,由过去的国家指令任务拨款转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从企业内部的深化改革
“绿色信贷”指的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信贷审查时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执行“绿色”审查标准,体现“绿色”生态理念,通过信贷审查引导资金的社会投向,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
摘要:本文分析了工程造价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阐述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中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工程造价专业教学的信息化水平,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工程造价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教学方法  一、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信息化发展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推进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信息化的趋势愈加明显。随着工程造价从业人员需求量
吐蕃僧相制自赤德松赞时期确立以来其实并未根本改变吐蕃官僚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它更多地意味着,身为钵阐布的僧相与传统世俗贵族官僚集团的并存。从实质上来讲,钵阐布在吐
民办高校各类管理及各项教学均需依据系统性的人力资源作为后续保障,而当今高等教育的普及则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诸多机遇的同时,也附带者较大挑战,需在民办高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