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宅基地作为农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是农民安身立命之本。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的住房需求高涨,但受制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较低以及遗产继承和“风水”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农民的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不强,农民建房建新不拆旧、随意占用耕地建房现象频发,导致宅基地低效利用、布局混乱。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愈发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宅基地制度的固有缺陷加剧了农村宅基地的不合理低效利用,特别是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的大量转移,农村宅基地流转的严格限制导致大量农业转移人口的“两栖”占地,加剧了城乡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同时,以宅基地的闲置和废弃为表征的空心村与日俱增,农村宅基地利用状态不容乐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户的谋生方式不再局限于农业生产并不断向现代化的兼业经营转变,农户生计不断发生变化,处于不同生计发展阶段的农户宅基地利用行为如何,其生计策略和目标又是如何影响宅基地利用的?鉴于此,以两个典型村域为例,采取遥感影像解译、ArcGIS空间分析、参与式访谈等方法,获取农户宅基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ArcGIS10.2软件平台的支持下,实现农户宅基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链接,构建“农户-宅基地”数据库,分析典型村域宅基地演化的时空规律和阶段特征;基于问卷调研,借助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构建农户的生计资产测量指标体系,测算农户的生计资产产值,根据农户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和劳动力配置结构,划分农户生计类型,分析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利用行为和整治意愿;最后基于宅基地演化的时空规律和阶段特征以及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利用行为和意愿,提出宅基地利用转型的优化调控路径和保障措施。文章主要的结论如下:(1)两个典型村域的宅基地存在一方面向外快速扩张,一方面闲置、废弃严重的发展演化特点。A村的宅基地扩张主要表现为对耕地、空闲地和林地的侵占,B村的宅基地扩张主要表现为对耕地的侵占。随着时代发展,A、B两村的宅基地由邻近承包地、方便生产的村庄内部向交通便利、环境较好的村庄外缘和沿道路扩张,影响农户住房选址的主要因素由传统的地缘和血缘关系向市场和交通演变。A、B两村的闲置和废弃宅基地存在基数大且增长快的特点,一户多宅和劳动力持续外流是造成A、B两村宅基地闲置和废弃严重的主要原因。A、B两村的闲置、废弃宅基地由早期的在村庄内零星分布演化形成后期的与使用中宅基地在村庄内部广泛、密集、错乱分布,在道路两侧则呈带状断点分布的特点。A、B两村的户均和人均宅基地面积均超过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的标准,宅基地整治潜力较大。(2)农户对土地整治政策的总体认知度较低,但进行宅基地整治的总体意愿较高。农户根据自身家庭实际情况偏向不同的宅基地整治方式,并表现出对整治搬迁后消费水平、就业机会、务农便利性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的担忧。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整治意愿差异较大,并偏向不同的宅基地整治方式,纯农户偏向退宅财补型、社区安置型和就地改建型,农业兼业户偏向社区安置型,兼业农业户和非农产业户偏向社区安置型和就地改造型。从纯农户到非农产业户,对宅基地整治政策的认知程度逐步加深,就近安置的意愿逐步降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整治搬迁表现出不同的担忧。应根据农户的生计特征和整治意愿诉求,提出适用于不同生计类型农户的宅基地利用转型优化调控路径。(3)可通过编制统筹全局的村镇空间发展规划、进行全要素的土地综合整治、激活乡村传统产业、培育乡村新产业和新业态、转变农民思想和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延续乡村文化肌理等措施,切实保障农村宅基地利用的高效转型发展。还可通过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宅基地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提高农村财政信贷支持力度、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制度体系改革,为宅基地利用转型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