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自我是个体对自身道德状况的意识。道德自我是自我意识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在过去的研究中,道德自我都被放在综合的自我意识或者自我概念中,很少有研究对它进行单独的探讨。一些研究者认为情境会对道德自我产生影响(Monin & Jordan,2008)。如,被试回忆过去的道德或不道德行为,会改变道德自我状态,对随后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Bandura (1991,2001)认为自我评估是道德自我调节的关键所在,预期或者正在实施个人受侵都会引起情绪反应(内疚和羞耻),但他并没有区分道德自我的自动加工和深度加工。同时,这些看法基本都建立在一定的推理的基础上,个体的道德自我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实际上,很少的研究者对此进行具体的探索。Tobia和Anna (2013)首次使用内隐的方法说明了羞耻倾向而非内疚倾向,反应了人们预期或者正在实施不道德行为时的负面道德自我评价。Marco和Luigi(2009)研究的结果表明,在面对个人道德受侵(moral transgression)做出反应时,通过内隐测量出的消极自我评估是通过羞耻感进行调节的。为了弥补国内研究的缺憾,本研究将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被试想象自我和母亲条件下的羞耻事件启动被试的羞耻感,探讨不同条件下被试的道德自我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本研究一共包含是三个实验,分别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范式(IAT),和The Go/No-Go联想任务(GNAT)范式,探讨了被试对不同条件下(自我、母亲)启动的羞耻感的反应。实验1中,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启动被试自我条件下的羞耻感,采用IAT的实验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结果发现:个体道德受侵后的负面的自我评价可以用内隐方法进行测量;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尤其是出现在羞耻条件(和对照组相比较)的个体中。实验2中,采用2(自我/母亲)×2(羞耻感/无羞耻感)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IAT的实验范式测量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结果发现: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出现在羞耻启动条件下(和对照组相比)的个体中;母亲条件下启动的羞耻感发生了转移,即想象和母亲相关的羞耻事件也会使被试产生个体道德受侵,产生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实验3中,同样采用2(自我/母亲)×2(羞耻感/无羞耻感)的被试间实验设计,采用GNAT的实验范式测量不同条件下被试的内隐道德自我,以及内隐联想测验的范式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实验3进一步证明了实验2的结果,同时表明无论外显自尊还是内隐自尊都不受启动条件的影响。本次研究一共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个体道德受侵后的负面的自我评价可以用内隐方法进行测量。2.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出现在羞耻启动条件下(和对照组相比)的个体中,这说明启动羞耻感对个体内隐道德自我产生了负性影响,而负面的自我评价反过来也可以解释羞耻条件下的个体的行为是为了修复积极的自我印象。3.想象和母亲相关的羞耻事件也会使个体道德受侵,从而产生负面的道德自我评价。这表明个体的道德自我组成成分中同样包含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