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钙钛矿MgCNi3体系的载流子和输运性质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_Dru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Cava组发现MgCNi3具有超导电性(Tc~8K),结构为反钙钛矿结构(P m-3m空间群),Mg位于立方结构的顶点位置,面心的Ni原子构成一个Ni6八面体,C位于体心。由于富含元素Ni的材料一般具有磁性,但MgCNi3却具有超导电性而未表现出磁性。因此该材料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大量的实验和理论计算工作相继展开,揭示MgCNi3是一个以电子为载流子的单能隙的超导体,但在超导机制上仍未有统一的观念。上临界场,比热,NMR,13C的同位素效应,单晶的磁场穿透深度以及后期测量的隧穿谱给出的是传统s波超导体,但早期的隧道谱给出了非传统的配对方式,多晶的磁场穿透深度测量给出的结论也是一个非s波的超导体。除了MgCNi3外,研究的热点还扩展到其他反钙钛矿结构材料,此后又发现了有超导趋势的NbBxRh3,CaBxPd3,和YBRh3,超导转变温度跟MgCNi3接近的CdCNi3(Tc=2.5-3.2K)和ZnNNi3(Tc~3K)。除了超导电性外,反钙钛矿结构的材料由于含有大量的磁性金属元素(Mn,Co,Fe等),所以还有丰富的磁性行为,另外还有最近倍受关注的负热膨胀,及零膨胀特性。   第一章我们较详细的介绍了MgCNi3的制各方法,晶体结构,物理性质,电子结构,声子结构,及元素掺杂,给出了MgCNi3比较清晰的物理图像,并对研究中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   第二章我们的研究从MgCNi3入手,通过B掺杂,以及C空位数改变的MgCNi3的XPS研究,确定了C-Ni共价键间的电荷转移,揭示了在C位掺杂时会造成电荷重新分配,进而影响到超导电性,并揭示出C位原子在MgCNi3超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章,我们先按照传统的观念,将MgCNi3当作一个合金材料,来研究它的电阻率曲线上的两个特殊温度点(150K,50K),发现了该模型的局限性。随后我们在B掺杂的MgCNi3中发现了空穴导电的超导行为,使我们认识到在MgCNi3中存在电子型和空穴型两种载流子,由此我们引入了MgCNi3的双带模型。在该模型下,认为MgCNi3中同时存在电子型和空穴型两种载流子,但有效质量(或者费米速率)不同。它可以很好的解释MgCNi3正常态的电阻行为,也提出了MgCNi3以空穴作为超导的载流子的可能性。这与我们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第四章我们将双带模型在反钙钛矿体系中进行推广,在反钙钛矿体系中寻找具有负的电阻率-温度曲线斜率的材料,结果在ZnCNi3-xMnx中发现了这种现象。在霍尔系数的测量中,我们发现Mg0.25Zn0.75CNi3在降温到~205K时载流子类型由空穴型转为电子型。结合霍尔系数的测量我们发现,在反钙钛矿材料中的负的电阻率-温度曲线斜率是在空穴导电占主导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的结果,通常的金属导电行为可以是电子型导电,也可以是空穴型导电,是两种载流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ZnCNi3-xMnx的磁化率的进行测量后,我们发现了50K温度处的磁信号异常,提供了电阻率-温度曲线上的50K特殊温度点产生的一个可能性解释。   综合我们研究工作,在MgCNi3中,由于体心非金属元素C的引入,它与面心的过渡元素Ni的d电子有共价作用,同时材料的能带结构发生改变,使材料中同时存在电子型和空穴型两种载流子,实际的输运行为是这两种载流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MgCNi3的超导电性与C位原子,以及空穴载流子都是密切相关的。此结果或许可以类比到其他的反钙钛矿结构材料,为他们的研究提供帮助,因为他们都可以看作是非金属元素(迄今报道的只有B,C,N三种元素)插入到AuCu3结构金属的体心位置。
其他文献
在本文中,我们利用基于多组态Dirac-Fock(MCDF)方法的相对论原子结构计算程序包GRASP2K,研究了Np原子K、L和M内壳层的跃迁能和电偶极跃迁几率。在计算中,考虑了Breit相互作用
广西服饰刺绣艺术代表着广西各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民族记忆的“活化石”。作为民间手工艺,至今在壮、苗、瑶、侗、仫佬等各个乡镇村寨还保留着这种习俗。千百年来由于受到岭
本文的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纤锌矿ZnO材料的性质、应用及研究意义和发展前景;第二章对密度泛函理论的计算研究方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三章介绍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CASTEP软
Mn2+在A3MgSi2O8(A=Ca,Sr, Ba)基质中能够发射600-700 nm波段的红光且峰值可调,该波段的红光对于植物生物照明和构造高显色指数的暖白光LED意义重大。本学位论文从基质晶体结构
随着物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作为物联网神经末梢的传感器的发展相对缓慢,成为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尤其在水质检测领域,深层次的无机盐污染危害严重,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