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个体生长的最初阶段,幼子对母亲表现出高度的依赖性,当两者之间的依恋关系受到干扰时,很可能对子代造成不良影响,包括产生焦虑样行为,出现抑郁反应,影响认知发展,以及使疼痛感觉发生变化。在动物模型中母爱分离是用来研究早期依恋关系受到干扰时对幼鼠疼痛刺激反应变化的常用动物模型之一,将哺乳期幼鼠与母鼠每天分开一定的时间直到幼鼠断乳,随后将它们与控制组进行比较。虽然已有许多关于早期母爱分离对子鼠疼痛感觉影响的研究,但是研究间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为了探讨不同研究中早期母爱分离对子鼠疼痛感觉的影响是否存在一致性,研究1利用元分析方法,将多个研究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评估在面对有害热刺激时,早期母爱分离的经历对子鼠疼痛感受性的影响,并且分析了造成研究间结果差异的可能因素。该元分析纳入了15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包括19个子鼠样本,共计1642只实验鼠。分析结果表明,经历过早期母爱分离的子鼠在应对有害热刺激时,其反应相较与非分离鼠更为迟钝,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对热刺激进行反应。然而,效应量的异质性结果显著,需要进行调节变量分析,找出实验操作以及样本特征中对结果造成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发现,分离鼠疼痛感觉的降低主要与早期处置,即分离时间少于15分钟的分离操作有关;疼痛感觉的变化还与疼痛刺激的选择有关,利用甩尾法测量阈限时,分离鼠的疼痛阈限显著高于非分离鼠,而在热盘刺激中则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另外,分离期间接受过注射的分离鼠对热刺激表现得更为敏感;分离对雄鼠热刺激感觉的影响相较于雌鼠更为明显;分离对幼鼠热刺激的影响也更为显著;纳入文献中出版年份越早的,分离对疼痛感觉的影响就越大。元分析强调了母爱分离对子鼠痛觉感受性的影响,然而母爱分离对幼鼠其他疼痛方面影响的研究,如损伤愈合的影响却很少见。已有许多研究发现心理压力对损伤治愈有显著影响,但是,母爱分离对幼鼠损伤愈合的影响,以及分离与损伤对幼鼠之后痛觉影响的研究却没有,因此,元分析可以为研究2母爱分离对幼鼠伤口愈合与痛觉感受性变化的影响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知识背景;此外,元分析所发现的对结果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因素可以用来指导研究2的具体实验操作。研究2,利用大鼠动物模型研究了不同的母爱环境对幼鼠皮肤损伤愈合的影响,还研究了分离与皮肤损伤对成年鼠痛觉的影响。实验将30只Sprague Dawley幼鼠随机分配在三种不同的母爱环境中,包括母爱分离组,早期处置组与控制组。分离从产后第2天开始,直到第20天结束,产后第21天幼鼠断乳与母鼠分笼。在产后第10天进行皮肤损伤操作,在产后第60天和第67天对21只损伤鼠和16只非损伤鼠的后足足底进行纤毛刺激针刺激。首先,利用照相与图片分析技术比较不同母爱环境的伤口治愈率。治愈期间(创伤后8天内),MS组幼鼠的治愈率显著低于EH组,不同母爱环境治愈率的差异在损伤后的3天内最明显。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不同程度的激活水平可能导致了这一结果。其次,关于幼鼠成年后对纤毛刺激针的反应发现,不同的母爱分离环境对刺激反应没有显著影响。然而,早期进行过皮肤损伤的子鼠在之后的纤毛刺激中表现出更高的疼痛感受性,疼痛阈限显著低于非损伤组;子鼠在进行第二次纤毛刺激时,疼痛感受性也会有所降低,疼痛阈限要高于第一次纤毛刺激测试;另外,非损伤鼠前后纤毛刺激针测试差别显著,而损伤鼠前后两次测试差异不显著,表明损伤与对厌恶刺激的适应性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总而言之,元分析与实验研究都发现早期母爱分离对子鼠痛觉有影响,EH对子鼠的影响通常被认为是积极的,而MS对子鼠的影响则相对比较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