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定、泸定、丹巴、九龙、雅江、道孚六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成矿作用强烈,贵金属、稀有金属和特种非金属矿产的储量巨大,矿业开发前景可观。同时,该区作为长江上游生态保护屏障,地质生态环境脆弱。面对矿业开发的巨大机遇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挑战,解决之路在于实现地质生态环境可持续承载下的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本文使用地理、地质、生态、经济和遥感等多源数据,运用空间信息技术的思想,进行地质生态环境系统、子系统和要素信息的提取及分析,主要取得如下认识和成果:(1)研究区成矿背景好、开发状况堪忧。因地处川滇南北向构造与小金-金汤弧形构造和复合部位,地质演化漫长,构造体系复杂,造山运动、变质作用、岩浆喷出活动强烈,孕育出金、铜、铅锌、铂镍、稀有金属和云母等优势矿种,遥感和化探等工作显示区内找矿前景可观。因明清以来的非科学开采致使局部地质生态环境愈发脆弱,灾害频发,现状紧迫。(2)研究区非矿产资源与矿产资源的产业开发作用机理复杂。区内动植物与地质演化关系密切,动植物生境可明鉴环境稳定性。“电矿富州”是区内经济发展特色,矿业需要电力,富余电力需要矿业有助于矿产品升级。旅游与矿产开发则事关久远与当前、绿色与污染,两者的开发时序调整是关键。土地、农牧资源是根本,矿产资源可富民,保护和节约土地、农牧资源可解决矿业发展的地方问题。矿业文明久已植根于文化,绿色矿山和循环经济则是当前矿业开发主旋律。多种关系交叉,协调发展难度大。(3)研究区地质构造形迹明显。采用地理学原理从高程、坡度、坡向和粗糙度因子率先揭示出地形地貌的东部与西部、北部与南部差异及差异过渡特征。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线性构造和环形构造,在厘清地形地貌分异的基础上,详细划分构造单元格局。利用统计学原理分析线性构造频率、总密度和平均密度,并用分形数学将线性构造的空间特征转化为分维信息。通过构造规模、展布,结合前人资料划分构造的作用期次,并进一步明确北西向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玉农希大断裂,北西向泥曲-玉科大断裂和金汤弧形大断裂的区域控制作用。(4)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的空间信息具相似性。一方面,气温和降水从低山向中山、高山过渡;另一方面,在大型山脉控制下,不同高程、坡向、流域子区又表现出跳跃性。水文具有长江上游的典型特征,河网密度、分歧率、弯曲系数及分维均与区域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成正相关关系。土壤具有岩性差异背景及垂直谱带性。植被盖度为生态环境及其稳定性的最直观表现方式,区内中、高植被覆盖占据主体,低植被覆盖和无植被覆盖区则主要分布在气象及地形地貌较复杂的山原区。通过植被盖度与构造、岩性等七大要素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具区域控制作用,每一作用均可从植被盖度推及。(5)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分区清晰。通过目标分析方法,采用三层结构,率先建立了适合川西藏区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权重及差异取值的方法获取GIS叠加区的总值,进行优、良、中、差分为四级,共得到260个评价单元,面积排序为良、优、中、差。鲜水河断裂及玉农希断裂对承载力的主体格局控制作用显著。九龙、雅江一带,承载力以优、良为主;泸定、丹巴一带以中、差为主;康定、道孚则为四级承载力的交叉控制区,极为复杂。率先采用承载力与矿业活动四级交叉的方法建立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状态判别模式,推论丹巴、康定、泸定、九龙等地局部存在承载力超载情况。(6)面向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风险显著。承载力因时空变化及矿业活动过程而作出不同响应,当超过承载力阈值时即构成地质生态环境风险。本文以地震、暴雨、事故等为虚拟条件,进行高、较高、中、低四级风险区划,结果表明矿业活动区、缓冲区、小流域、大流域都处在风险联动系统内,风险区划与承载力区划为正相关关系。(7)地质生态环境可持续承载及矿业可持续开发是系统工程,要求多部门、多学科、多技术方法集成。本文率先提出基于网格化进行规划和管理接轨的思想,可作为市(州)级矿产资源规划、县级矿产资源规划的环境本底值和风险规避参考。策略方面指出:应视矿业为科学开发的工程系统;矿山治理着眼在流域;矿权交易利益合理化,经济效应助环保;防炒作勘查和开发,确保矿业链条连续;重点提出有序开发小矿,综合协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运用空间信息技术支撑矿政监测;重视地质生态环境的基础性、综合性、动态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