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的一个基本理论范畴。自徐宝璜于1918年将其引入到我国的新闻传播学中之后,学者们对于新闻价值理论的研究已经累积起了相当多的研究文献。不过,遗憾的是,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于这些原始的研究文献却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梳理。系统的学术梳理,是理论深化、范式转换的一条切实的路径。 本论文取一个文献研究的维度,分析《新闻价值研究在中国》的情况,意在建构一段学术研究史。 前言:简要交代了论文的选题理由和研究设计。其中,研究设计包括研究框架设计和研究方法设计。研究框架方面,着重研究两个显著的时间段,“解放前”和“新时期”;研究方法方面,两个时段分别采用“文献评述”的原典式研究和“文献抽样”的内容分析。 解放前我国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历史轨迹:这一时期新闻价值理论研究可以分为“开端”和“兴盛”两个时期。开端时期是20世纪20年代,以徐宝璜、任白涛、邵飘萍、潘公展几位学者为代表,因此一一予以评述。兴盛时期为20世纪30、40年代,著名新闻传播学者童兵评价此一时期新闻学术的特点为“研究蜂起,流派纷呈”。有鉴于此,在进行“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评述时,适当兼顾不同政治站位的学者——梁士纯、田振玉、任白涛、管翼贤、萨空了、恽逸群,以期展露出“新闻价值理论研究”上的前述特点。 他们具体的研究具有各自的研究视角。在研究中,不但沉淀出了一定的研究传统,比如将“新闻价值”与“新闻定义”作联系性的考察,而且也透露出了相当的学术开拓精神,比如任白涛20年代主要将“新闻价值”与“新闻定义”相联系,而30年代的继续研究,则将新闻价值置于“新闻事业道德”这一宏观背景之下,开辟出了另一个研究的视角。同时,这一时期的研究内部也存在着相当的理论张力,比如对于“真实性”的看法,萨空了与恽逸群不同;对于“新闻价值要素”和“新闻的要(元)素”之间是否存在“交叉使用”的语用关系,管翼贤与恽逸群也是持论不同。 新时期我国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内容分析:基于这一时期原始研究文献数量多、跨度大的实际特点,因此对于研究文献进行了抽样,使研究尽可能地既反映“面”上的情况,又反映“点”上的情况,即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在结构上,本章包括六个部分:一、内容分析的样本:二、新闻价值的定义;三、新闻价值的要素;四、主观的或客观的;五、概念的区别性思维;六、新闻价值理论模式。其中,对于“样本”作了多项指标的评估,力求使之能比较有效地建构“新时期我国新闻价值理论研究”的学术研究史貌。第二、三、四、五节的分析基本上是以“显著度”和“共识度”为分析指标,同时进行细致的定量与定性的内容分析。第六节则于驳杂纷繁的原始研究文献出梳理出了几个既直观又各有理论蕴涵的“新闻价值理论模式”。 代结语:首先,对于“解放前”和“新时期”这两个显著的时间段结了个结,即综合评估。这里,选取的评估指标为“学术传统”、“学术创新”和“学术共识”,这几者都满足了这样一种基本考虑:尊重学术擅变这一动态特征,使综合评估折射出强烈的联系性意识。其次,越出论文聚焦点——“文献研究”——的局限,一方面,适当申张了一点论文作者的自己的理论主张,另一方面,转换研究视角,从“新闻价值的社会建构”这一角度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以期激发新闻价值问题上研究范式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