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户籍制度的松动,令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开始以举家迁徙的方式进入城市务工经商以谋求更好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在城市居住的时间相比也更长,甚至有在城市长期居住的意愿。这使得中国社会不仅增加了大量的抛离于城市与农村以外一种特有的社会群体——流动人口,而且产生了二代流动人口——流动儿童。与成年人相比,流动儿童社会经验不足,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在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往往表现出适应困难甚至退缩的现象。同时,流动儿童正处于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的居住环境与以前单纯的生活环境相比复杂了许多,加上制度上和经济上造成的与城市儿童相比在各方面的相对剥夺感对他们良好的自我和人格的形成会带来很多的障碍。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抗争,也充满了现状的满足于对未来的憧憬。在苦恼于快乐之间,流动儿童书写着或许是自己的生命历程中最为坎坷的一笔。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流动儿童都是问题儿童,艰难而痛苦的流动生活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流动儿童表现了乐观、积极向上、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为更好的了解流动儿童的人格特征,本文分别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对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流动儿童在《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内外倾、神经质和掩饰性这三个维度上的得分与全国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精神质这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流动儿童的性格偏内向,喜欢独处,不善于人际交往,往往对人保持一定距离,存在焦虑、紧张、易怒等情绪不稳定的表现,掩饰性得分稍低,更加朴实些,社会成熟度低于城市儿童。通过调查研究,可以增加对流动儿童的认识,进而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的状态以及揭示出存在的问题,剖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并且试图提出一些旨在改善流动儿童人格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行政部门、教育部门提供参考,加深社会各界对流动儿童的重视,让城市流动儿童能比较好地适应城市环境,保障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