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肺类癌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目前,关于肺类癌的临床研究较少,缺乏前瞻性研究,肺类癌的诊断、治疗方案、预后影响因素存在一些争议。本研究旨在总结我院肺类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肺类癌的临床疗效,进一步分析影响肺类癌手术后生存的主要因素。研究方法1.回顾1993年5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肺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其性别、年龄、吸烟、伴随疾病、症状、病理分类及肿瘤分期、影像学检查、治疗措施等信息。根据病理结果将肺类癌患者分为典型类癌、不典型类癌,进行分组比较。定量变量用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定性变量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统计处理软件R语言(澳大利亚,2017年,3.4.0版)进行数据分析,本部分检验水准 α=0.05。2.通过电话、调查问卷、查阅患者门诊及住院病历等方法对患者进行随访,获取其后期的治疗、疾病进展及生存信息。以Kaplan-Meier方法计算患者的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再以病理分型、性别、年龄、吸烟、伴随疾病、症状、Ki-67指数、切缘阳性、手术方式、肿瘤分期、化疗等情况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进行单因素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对单因素分析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通过Cox 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统计处理软件R语言(澳大利亚,2017年,3.4.0版)进行数据分析,检验水准α=0.05。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3例患者,其中不典型类癌、典型类癌、复合型类癌、微瘤型类癌分别为137、70、12、4例。男性患者151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13-82岁,中位年龄55岁,平均年龄53.7±13.47岁。典型类癌(46.14±12.46岁)较不典型类癌(56.44±12.63岁)及复合性类癌(64.75±8.05岁)平均年龄低(P<0.0001),而不典型类癌较复合性类癌平均年龄低(P=0.0685);不典型类癌更多见与男性(P<0.0001)。不典型类癌CT较典型类癌更多表现出毛刺(36/95 vs 5/37,P=0.0065)、分叶(67/95 vs 12/37,P=0.0001)等恶性特征,更多出现纵隔淋巴结肿大(50/100 vs 9/43,P=0.0015):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上,不典型类癌SUVmax值显著高于典型类癌(11.27 vs 3.54,P=0.012)。2.164例肺类癌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典型类癌和不典型类癌者分别57、107例。不典型类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典型类癌(30/97 vs 3/51,P=0.0003)。164例外科手术肺类癌患者的1年、5年及10年生存率分别为95.6%、79.1%及77.1%。典型类癌患者的1年、5年及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及97.7%;不典型类癌患者的1年、5年及10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3.0%、65.0%及63.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001)、吸烟史(P=0.0005)、病理亚型(P<0.0001)、Ki-67指数(P<0.0001)、T分期(P<0.0001)、肿瘤分期(P<0.0001)是影响预后的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0.014)、病理亚型(P=0.047)、肿瘤分期(P=0.011)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 论肺类癌多见于中年男性。相对于典型类癌来说,不典型类癌患者发生率高、发病年龄更高、影像学恶性征象比例更高、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支气管镜活检、CT引导下穿刺活检、术中冰冻病理,诊断肺类癌的准确率较低。外科手术是肺类癌的重要治疗手段,术后总体预后较好,年龄、病理亚型及肿瘤分期是影响肺类癌术后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