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分子催化IEDDA反应机理及机理导向的钛介导烯丙胺合成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计算化学手段对有机反应的机理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并致力于通过对某些反应的机理研究,实现以理论研究指导新反应的开发和优化。  1.在机理研究中我们选取了由脯氨酸衍生的J(o)rgensen-Hayashi催化剂催化的逆电子效应Diels-Alder反应做为研究对象。利用密度泛函(DFT)方法,采用M062X泛函,从催化剂与底物结合可能形成的几种主要构型的烯胺出发,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各可能反应途径中的各驻点,即反应物,过渡态及产物的几何结构进行全优化,并通过振动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方法(IRC)分别确认了反应各步骤中的过渡态的构型。计算结果表明,该反应以分步方式进行,存在一个与反应起始物能量相近的两性离子中间体,形成该中间体的C-C键成键步骤是整个反应的决速步骤。对各可能反应途径所涉及的反应热和活化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反应在室温下主要为热力学控制,而在低温下则可能转化为动力学控制从而使反应的立体化学结果发生变化。为了验证这一分析结果,我们对该反应进行了低温下的实验研究,分别在25℃、0℃、-20℃、-40℃、-78℃下实施该反应,并对其进行了ee值的测定,结果表明立体化学结果变化的趋势与计算的预期相符。  2.我们基于本组前期对钛亚胺复合物参与的烯丙基SN2取代反应机理的研究,致力于通过对反应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化学考察,并以该理论研究指导第四族金属亚胺复合物参与的烯丙基的取代反应的开发和优化,以期实现以普通的胺类和烯丙醇为原料的烯丙胺的直接合成。我们首先利用密度泛函方法,采用M06泛函,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二氯二(二甲氨基)钛亚胺复合物与烯丙基醇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相关计算,结果表明[2+2]环加成的活化Gibbs自由能低于[3,3]-σ重排所需的能量,[2+2]/逆向[2+2]途径更有可能做为实际的反应机理。更重要的是,二氯二(二甲氨基)钛亚胺复合物与烯丙基醇的反应,其能垒比文献中的有关反应降低了约6 kcal/mol,而二碘二(二甲氨基)钛亚胺复合物反应能垒更低,使得该反应有可能在比文献中温和得多的条件下实现。在上述理论研究的指导下,我们设计并实现了由TiCl4这一常见金属试剂促进反应,无需多步骤的官能团转化或保护---脱保护过程,以胺类和烯丙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烯丙胺这一目标。
其他文献
“发现”阿尔勒在法国马赛火车站候车时,看到了以上下颠倒的照片作为主视觉的阿尔勒摄影节的海报,然而奔向摄影节的迫切心情却被法国南部不太靠谱的铁路服务浇了冷水。原定的
氟化材料优异的表面性能主要源于含氟基团在材料表面的富集和有序排列ǎ传统的含氟材料以无规共聚物为主,共聚物的含氟单体用量较大且含氟单体通常比较昂贵,因而极大的限制了含氟材料的实际应用ǎ同时高分子表面是一个动态的表面,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表面分子容易发生重构ǎ因此对于多组分的氟化嵌段聚合物而言,提高含氟基团的富集度以及提高材料表面的稳定性将是急需解决的问题ǎ本论文从聚合物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出发,合成PS4
大学生美育是根据现在高校的特征设立的一门新课程,主要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初步树立正确的、进步的审美观,培养高尚、健康的鉴赏水平和审美情趣。而设计美学是
微生物燃料电池利用污泥或者水中的有机物作为燃料,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不仅产电,而且减少了污染,因此被认为是绿色能源。微生物燃料电池由阳极,电解液和阴极组成,阳极接受细菌代谢
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员,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民协会员,绵阳市民协会员,北川羌族自治县政协委员。  当北川羌族水磨漆艺的唯一传承人朱红志得知震后自己苦苦支撑的传统工艺——古羌水磨漆艺和其他七个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一起,已被推荐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时,这位坚强的北川汉子脸上绽开了久违的笑容。他激动地说,不管是否申报成功,他
大青叶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叶,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内毒素、抗炎、增强免疫功能、解热等药理作用。异牡荆素和异金雀花素是两个重要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在防病毒和抗癌活性具
今年7月,江西省赣县茅店镇作为村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试点乡镇开始集中学习。该镇共有580名农村党员,144名村民小组长,其中外出党员有65名,文化程度较低、行动不便的老党员
丙烯酸酯类乳液压敏胶绿色环保、成本低廉且制备过程简单、安全、易于控制,在压敏胶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丙烯酸酯类乳液压敏胶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了限
目的:探索不同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滇杠柳扦插繁殖的影响,以及其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吲哚丁酸(IBA)、生根粉1号(ABT1)和萘乙酸(
本文主要以d10过渡金属(Zn、Cd、Ag)和三种有机腈为前驱体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在水热条件下原位合成的四氮唑类配体,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不同的辅助配体合成了一系列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