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神经介入技术超选上矢状窦结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体外压力测试系统,测定上矢状窦血栓患者及全脑血管造影阴性患者颅内静脉窦的上矢状窦压力值,应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出上矢状窦患者静脉窦压力与静脉系统造影阴性患者上矢状窦压力的差异,探讨上矢状窦压力对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以及该病的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16年10月,因静脉窦血栓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并经过DSA确诊为上矢状窦血栓并均选择保守治疗的2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男6例,女16例,年龄20~43岁(29.54±6.06)岁。入院时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将患者分为4组,15分为A组,12-14分为B组,9-11分为C组,3-8分为D组。选取同时间段内于我院神经外科门诊就诊的56例因体检发现静脉系统异常,经脑血管造影静脉系统正常表现者作为对照组,男16例,女40例,年龄22~46岁(30.18±5.19)岁,排除颅内血管病变、颅内高压、颅脑外伤、颅内占位性等病变。应用神经介入技术超选上矢状窦,将微导管头端置于上矢状窦血栓远端,微导管尾端连接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体外压力测试系统测量并记录上矢状窦压力。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测量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矢状窦压力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自发病2个月后,应用MBI评分标准评价观察组患者,与入院时测得的上矢状窦压力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测得观察组4组上矢状窦的压力,A组为15.31±0.21cmH2O,B组为18.30±0.25cmH2O,C组为23.75±0.49cmH2O,D组为26.83±0.60cmH2O,对照组的上矢状窦压力为14.71±0.09 cmH2O。经过SNK-q检验,B、C、D组上矢状窦压力与观察组上矢状窦存在显著差异,A组上矢状窦压力尚不能证实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和女性在上矢状窦压力测定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自发病2个月后,观察组各组静脉窦压力与MBI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结论:利用神经介入技术超选上矢状窦结合多功能心电监护仪监测上矢状窦压力是一个简单可行、风险较低的检查方式,可于介入检查时一并完成,可以客观测得上矢状窦压力。上矢状窦血栓患者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与上矢状窦内压力成正相关,压力越高,患者临床症状越严重。根据患者术后2个月后MBI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入院时静脉窦压力越高,MBI评分越低,患者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