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中国近代机器(蒸汽)缫丝技术的应用为素材,通过深入分析士绅、缫丝工人和蚕农等群体在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行为,探讨了技术应用与组织变革、社会变迁之间的互构关系。新技术的应用不仅直接导致利益结构的调整,同时还直接和间接地改变着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如从家庭手工分散劳动方式到工厂机器集中生产方式、农民向工人的转变、农村社会结构的改变等。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发现,新结构的形成受机器缫丝技术应用和原有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等因素之间互动的影响。研究还发现,相同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在上述两个地区建构了不同的社会结构,甚至在长三角内部也呈现显著差异。在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中,不同社会结构的形成又影响了技术应用的速度和技术变革的方向。在社会结构变革上,导致群体利益冲突的社会结构存在更多的不稳定性,并有向利益共享型的社会结构转变的趋势。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主题、资料来源、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意义等;并梳理了相关领域的重要文献。第一章,简要介绍了近代机器缫丝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概况。机器缫丝技术与传统的家庭手工缫丝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两点:一是使用蒸汽动力,二是采用集中劳作的工厂生产组织方式。此外,近代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而且,在长三角,丝厂主要位于上海和无锡县城,丝厂和蚕茧产地分开;而在珠三角,丝厂则都位于出产蚕茧的顺德和南海乡村。第二章,围绕近代缫丝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分析了近代士绅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资料显示,那些买办出身(通过捐纳获得功名)的士绅和具有留洋经历的士绅(以及华侨)是国内最早的技术引进者;而那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深的传统士绅则较晚介入机器缫丝业——但在不同地区呈现显著差异。在这个基础上,本章尝试性地讨论了技术应用与价值观念之间的互动。原有的传统观念限制了士绅对机器技术的认识,而近代机器技术的实际应用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士绅关于机器技术的想象和态度。此外,通过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地士绅参与的差异,本章还初步探讨了技术应用与社会结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第三章则从技术实际使用者——缫丝工人的角度,探讨技术、技术使用者与社会结构之间的互动。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促生了工厂组织,并将部分蚕农和其他农民转化成领取货币工资的职业工人。但这种社会结构变革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同样存在显著差异。珠三角丝厂都位于士绅控制下的乡村,丝厂工人也都来自本村或是临近村落,丝厂工人也因而获得了来自乡村、家族、家庭的更大支持。这种社会背景使得珠三角女工在技术变革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进而影响着技术变革的方向和进程。相比之下,长三角的大部分丝厂工人都是远离乡村到上海和无锡两个城市,其在工作中几乎不能获得来自乡村、家族和家庭等群体的任何支持,也没有对技术变革产生明显影响。第四章,从具有各种经济条件优势的长三角缫丝业长期落后于珠三角、丝厂长期面临蚕茧短缺困境这个现象出发,揭示了专业分化在技术应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在珠三角,技术应用与专业分化的互动创造了一个利益共享型的社会结构,这有力地推动了蚕茧的商品化进程,加速了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而在长三角,尤其是在早期,技术应用和专业分化互动所建构的则是一个利益冲突型的社会结构,也存在更大的不稳定性。第五章为结论和讨论部分。本章地探讨了技术应用的社会基础,进而讨论了技术应用和社会变革之间的互构关系。珠三角机器缫丝技术的应用所促发的社会结构变革,体现为乡村的整体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利益共享型的结构,这也是一个更为稳固的社会结构。而在长三角,技术应用所引致的专业分化最终表现为城乡分化。其所形成的主要是一个利益冲突型的结构,相对脆弱、不稳定;延缓了技术的应用;并呈现出向利益共享型结构转变的趋势。这既反映了市场竞争的压力,也是社会结构寻求稳定、均衡的内在需求,是技术与社会长期、持续互动的结果,是技术与社会互构的均衡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