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目的:研究慢性肾功能衰竭(CRF)血瘀证患者内皮素(ET)、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抗凝蛋白(Pc)的变化,探讨其作用机理及其与血瘀证的关系,从分子水平上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2、资料与方法:根据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在安徽太平举办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治疗及疗效判定专题座谈会的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瘀证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39.25+8.08岁(30-50岁)中医辨证血瘀证候积分分值≥20分者,CRF其它证型患者即非血瘀证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7.56+8.89岁(25-50岁),中医辨证血瘀证候积分分值<19分者,作为对照组观察。CRF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7例、急进性肾炎3例、原发性高血压9例、糖尿病9例、多囊肾6例、狼疮肾6例,把这60例CRF患者根据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肾脏病专业组于1992年6月在安徽太平举办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治疗及疗效判定专题座谈会的标准分为四期第1期:肾功能不全代偿期、第2期: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第3期:肾功能衰竭期、第4期:尿毒症期;本研究分为轻(肾功能不全代偿期)、中(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重症(肾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症期)3组来对照观察。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内皮素、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血小板颗粒膜蛋白、底物标记荧光免疫测定法检测抗凝蛋白c、血液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肌酐及血肾小球滤过率。 3、结果:①血癖证组与非血癖证组之间ET、GMP一140、Pc具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②中症组与轻症组之间ET、GMP一140、Pc有显著的差异(P<0.05),重症组与中症组之间ET、GMP一140、Pc有显著的差异(P<0.05),重症组与轻症组之间ET、GMP一140、P。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③CRF血癖证患者血癖证候积分值与ET、GMP一140呈显著正相关,与PC呈显著负相关。 4、结论:ET、GMP一140、Pc与慢性肾功能衰竭血癖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其诊断和治疗的客观指标之一,从分子水平上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