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外在海相页岩气研究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海相页岩气富集成藏模式初步建立,中国南方地区具有构造复杂、海相页岩演化程度高等特点,在此特点上,建立了海相页岩气“深水陆棚相带是基础,良好保存条件是关键”的二元富集模式。建立了“阶梯运移、背斜汇聚、断-滑控缝、箱状成藏”的成藏模式,为中国海相页岩气勘查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南方海相泥页岩地层勘探程度较高,资源潜力巨大,华北地区,西部地区海陆交互相及陆相泥页岩地层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但其巨大的常规油气资源预示着本区不可忽视的非常规资源。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页岩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泥页岩型和泥页岩-煤层型两种类型。泥页岩型:富有机质页岩为主,夹有其它碎屑岩等构成含气页岩层段,主要有滇黔桂地区下二叠统梁山组和萍乐坳陷下二叠统小江边组等。泥页岩-煤层型:泥页岩与煤层型及其他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含气页岩层段,主要有南方地区龙潭组、北方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在参考国内外页岩气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总结了中国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形成的地质背景、地质条件、发育模式,主要对比了华北地区南华北盆地、沁水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的山西组和太原组,及南方四川盆地、湘西湘中地区的龙潭组的泥页岩储集特征,通过资料整合对比,总结中国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储集特征。通过对比鄂尔多斯盆地、沁水盆地、南华北盆地的太原组和山西组,及四川盆地、湘西湘中地区的龙潭组泥页岩储层第地质条件,可以发现:干酪根类型以Ⅱ-Ⅲ型为主,有机质成熟度达到成熟-高成熟水平是中国海陆交互相泥页岩的基本特征,黏土矿物成分含量较高是鄂尔多斯盆地泥页岩的另一突出特征,沁水盆地山西组黏土矿物含量最高,其平均值达到58%;其次为鄂尔多斯盆地、南华北盆地;黏土矿物含量较少的为四川盆地,均值仅为13%左右。综合分析认为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地层分布广、厚度大、分布相对稳定,砂泥互层呈韵律发育,多夹煤层,以Ⅱ、Ⅲ型有机质类型为主,有机质丰度偏高,海陆交互相泥页岩地层岩相变化快,单层厚度薄,平均厚度一般小于15m,岩性互层现象频繁,如常与煤层或致密砂岩互层,单独开发页岩气在经济成本和技术上目前面临困境,因此可以考虑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的合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