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信息化是当今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也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为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国务院几乎所有的部委都制定了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各项政策。经过多年建设以及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虽然我国农村的信息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都得到了良好发展,但是却并没能有效地推动农业信息的进村入户,反而形成了“最后一公里路”的瓶颈。终究原因,可归结为:第一,由于我国当前的国情——大多数农民处于人均收入和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水平,导致在农村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接入普及程度较低,而研究平台及其应用更偏向于新技术和新手段,脱离国情;第二,缺少可持续发展链条以及维护手段,导致商业投机成份严重,并没有形成服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第三,现有体系或系统偏向于某一方面的农业知识,缺少较强的推广能力,并且包含的农业信息缺乏本地化特性……。显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探索模式是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否则党和国家对农业信息化所寄予的希望就难以落到实处,影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基于此,为了探索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的方式以及建设高标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模式,研究按照信息技术发展特性,提出了“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架构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实施和讨论:第一,围绕体系,提出“总中心、县级分中心、乡镇节点”的建设思想,详细研究与探讨了服务信息本地化建设的步骤与方法,重点阐述了分别以总中心和分中心建设信息资源库的建设思想和实例。第二,为了在各类农业信息服务上发挥本体系的特色,借鉴现有农业专家系统以及农事诊断模型并参考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施肥建议模型”、“病虫害诊断模型”、“作物栽培指南模型”、“病虫害防治模型”,并做了详细阐述和论证,使得体系包含的农业信息真正做到了本地化以及科学化。第三,在研究GIS技术、GPS技术、手机操作系统、Silverlight和WPF等技术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数据的作用为目的,为“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行空间数据交流作支撑,建设了“湖北省耕地资源管理系统”;利用移动计算技术,建设面向手机端用户的“移动农技秘书”系统;向下延伸,建设与“移动农技秘书”系统形成信息互补,并面向乡镇用户管理各类农业生产资料和推广农资新产品的“乡镇级农资技物信息化管理系统”;以触摸屏式构建“数字村庄”体系,促进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农业生成和农村事务管理的科学化。第四,为了凸显各系统的实用性并保持“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重点从信息互动与交流出发,利用网络技术并在WCF和Socket的支持下,做到体系内部的信息流动,并能实现按照各类中心的控制以及在线信息升级等功能。第五,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研究并提出了符合本体系发展的发展规划纲要,保障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能长期面向“三农”服务,促进湖北乃至华中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来讲,建设“湖北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仅使得广大用户能够轻松查询、阅读、发布相关农业信息,能利用多种服务系统形成各类信息的无缝环绕,最重要是试图成为探索我国当前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新途径并提供参考,为我国现代农业、农业信息服务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