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临床各常见眼部肿瘤患者标本中肿瘤相关淋巴管生成情况与肿瘤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肿瘤组织中淋巴管形成、数量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从而为不同类型眼部肿瘤良恶性、恶性程度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抗新生淋巴管治疗在未来可能降低眼部肿瘤的转移率和死亡率方面奠定基础。[方法]收取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13-2016年间存档的经由手术切除、病理确诊的89例眼部肿瘤患者的石蜡组织标本,包括: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8例,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44 例,基底细胞乳头状瘤(Basal cell papilloma,BCP)11 例,睑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MGC)6 例,黏膜相关 B 细胞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6 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7例,鳞状细胞癌(squamous-cell carcinoma,SCC)7例,以及2016年10例行美容手术者切除的眼睑部多余全厚皮片正常皮肤组织。其中44例基底细胞癌根据组织病理学不同包括:结节型基底细胞癌(Nodular basal cell carcinoma,NBCC)15例、溃疡型基底细胞癌(Ulcerative basal cell carcinoma,NUBCC)8 例、浸润型基底细胞癌(Invasive basal cell carcinoma,IBCC)20例、硬斑病样型基底细胞癌(morphealike basal cell carcinoma,MBCC)1 例。采用淋巴管内皮特异性标记物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1,LYVE-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法检测眼部不同类型、不同恶性程度的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情况,结合患者临床组织病理学资料与正常眼部皮肤的淋巴管阳性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肿瘤组织的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结合CD31检测肿瘤血管密度(blood vessel density,BVD)及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CD45)检测肿瘤炎性细胞密度(inflammatory cell density,ICD)的增殖结果分析两者的相关性。主要检测指标:眼部肿瘤组织的LVD、BVD、ICD。[结果](1)89例肿瘤组织标本中88例(98.9%)观察到阳性淋巴管,仅1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未见阳性淋巴管(1.1%)。其中在淋巴管密度上具体表现为恶性黑色素瘤中新生淋巴管密度最高(59.98± 11.59),其次为鳞状细胞癌(28.17±9.38)、视网膜母细胞瘤(21.33±2.20)、基底细胞癌(20.48±7.60)、睑板腺癌(18.4±6.22)和黏膜相关B细胞淋巴瘤(15.17±4.42),密度最小为基底细胞乳头状瘤(9.57±3.72),且各肿瘤在与正常眼部皮肤组织分别进行LVD、BVD、ICD三者的对比中分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眼部肿瘤中的淋巴管、血管、炎性细胞密度均比正常皮肤中高。(2)眼部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乳头状瘤与正常眼睑皮肤组织在分别两两进行LVD、BVD、ICD三者的对比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眼睑皮肤组织中LVD、BVD、ICD三者有差异,且恶性肿瘤中各指标密度较良性肿瘤高,良性肿瘤中各指标的密度较正常皮肤组织高。(3)在基底细胞癌中各类型淋巴管密度结节型(12.69±3.32)、溃疡型(19.86±5.67)、浸润型(26.73±4.55)及硬斑病样型(17.2±0),CD31阳性微血管统计血管密度(BVD),LVD与BVD两者间存在正相关(r1=0.795,P<0.05),回归分析 R12 = 0.6315,Yi =0.8604*X+ 14.67;CD45阳性炎性细胞统计炎性细胞密度(ICD),LVD与ICD两者间存在正相关(r2=0.659,P<0.05),回归分析 R22= 0.4341,Y2 = 7.94*X +38.79。[结论](1)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检测在眼部肿瘤判断中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2)血管密度、淋巴管密度在眼睑基底细胞癌中具有明确的相关性。(3)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淋巴管生成是判断患者眼部肿瘤良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检测LYVE-1对判断眼部不同良恶性、不同恶性程度肿瘤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作为抗肿瘤的一个指标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