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鲟鱼养殖已经有近10余年的历史,鲟鱼最初引进我国进行人工养殖时,疾病比较单一。由于鲟鱼肠道结构比较简单,比较常见的疾病主要为肠炎,发病率也较低。经过长时间养殖后,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相比之下,现在我国鲟鱼从发眼卵孵化、苗种培育到商品鱼养殖,所发生的疾病有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疾病。并易爆发具有致命性、传染性、难于治疗的综合性疾病,因此,疾病的防治成为养殖的瓶颈问题。本研究材料取自厦门某人工养殖史氏鲟发生大量死亡的患病鱼体。本研究通过对患病鱼的表观症状和组织细胞的观察,患病鱼的主要症状有腹部体表出血和解剖后严重腹水;脾脏肿大、肝脏呈花肝或灰肝、肾脏严重肿大、出现很多白色点状结节。组织病理变化:脾脏出现大量的嗜酸性血细胞;肝脏出现细胞质疏松和致密的肝细胞、肝细胞坏死;肾脏的尿细管上皮细胞核萎缩、变形、坏死和脱落、肾间质出现大量的嗜酸性白血球和肾小球体膨胀等组织病理现象。在无菌条件下,从患病鱼的肝、肾、脾等组织的病灶部位,进行普通固体营养培养基平板的划线接种,置37℃恒温培养20~24h,取其优势菌的单个菌落进行重复划线分离,纯化培养至纯种,保存于斜面培养基。将培养20h的分离菌株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下,制成浓度为3.0×108菌悬液,对健康的史氏鲟背鳍基部肌肉注射0.3mL菌液,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0.2mL,观察发病症状和死亡情况。取经人工感染中出现典型症状的病鱼,再次分离纯化培养后的菌液进行复感染实验。取经确认致病性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氧化酶等定向试验。通过基本的生理生化测定和细菌形态菌落观察,结合VITEK-AMS-32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和GNI鉴定卡(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对病原菌进行自动鉴定,最终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利用药敏纸片(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生产)在营养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h),进行病原菌对药物敏感性的标准判定。实验结果表明红霉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妥布霉素等抗菌素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