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当代对于《庄子》中人格的研究多集中在比较、价值影响与理论这三个领域中,虽然已有了可观的成果,但是仍然为后人的阐发留有足够的空间。论文从审美人格的角度切入,借助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阐释学以及人格心理学的视角,将《庄子》中审美人格的产生基础、人格类型、修养方法以及启示价值做了具体分析。审美人格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线索。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人境界的圆满无法实现。混乱的政治环境威胁了个人的生存安全,各家学派提出的理论引发了更多的争端。由此,庄子提出了由“气”“化”“道”共同组成的哲学理论,重新构建人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并将这种理论应用在他对自然、社会、自我为人生设下的生存与死亡、时势与命运、情感与欲望的三重困境中。基于以上,构建起审美人格的产生基础。《庄子》中刻画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按照人生境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真人、畸人与常人。其中,真人人格以其趋于理想化的外在形象和兼具奇幻、超越与自由色彩的内在特质,屹立于人生境界的制高点。畸人人格是一种涵盖了肢体与言行畸变的人格类型,悖逆了世俗在审美、道德与价值层面的评价标准,将心灵与精神境界的提升作为弥补身体缺陷的手段。常人人格游离在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夹缝中,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寻求自我的人生定位。他们是处于不同人生境界中理想人物的类型代表,共同构成了审美人格的全貌。审美人格的塑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有身体、心理与精神这三个实践层面。在身体层面,庄子要求人要顺应身体的发展规律,满足其正常的生理需求,不将之异化为使用工具,进而实现身体机能的正常运作。在心理层面,庄子要求以恬静与智慧交相涵养出空明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本然的情形,去坚守人的固有本性。在精神层面,庄子提出“坐忘”与“心斋”这两种方法,以内外双向的模式实现精神境界的绝对自由。审美人格的提出过程,是天人合一哲学的具体实践,是对个人价值的重新定位。不仅为人格修养提供了崭新方式,更为人生境界提供了诗意的阐发。对改变当今社会中的拜物之风有理论指导价值,有助于启发个人对自我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