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留守儿童”呈逐年上升趋势。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情感、品德、性格等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家长的悉心照顾和耐心引导,但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情绪易消极,产生失落和自卑感。同时,由于对信息社会中大量良莠不齐的资讯缺乏辨别力,导致农村“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论文主要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犯罪特点、犯罪原因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旨在探讨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制教育,这既是提高公民法律素质的治本要求,又是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举措。论文中提出各项措施运用到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中,以期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规范他们的行为,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违法犯罪现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在明晰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现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发展现状,指出其犯罪的特殊性,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原因进行有效探讨,针对原因,从家庭、学校及社会等三个不同层面提出预防措施,以期将农村“留守儿童”纳入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监管之下,使其真正感受来自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关爱,扭转心态,在留守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一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明确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同时,以事实说话,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表格例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作了简要的概括和分析,指出该特殊群体的社会影响。第二部分重点阐述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现状。该部分将视角同时落在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犯罪行为实施者的情况及其作为犯罪行为受害者两个问题上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现状分析指出,近几年,农村留守犯罪数量呈上升趋势、犯罪类型以财产型犯罪为首。因农村“留守儿童”犯罪主体非常特殊,其犯罪主观多为故意,暴力性、贪利性突出,突发性、盲目性、随机性明显。第三部分从不同的社会化主体,即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四个方面,指出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负面影响,分析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所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原有功能缺失,一定程度上积极的学校教育能促进或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若学校教育一旦缺失,留守儿童走向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大第四部分主要是在分析造成农村儿童犯罪的原因的基础上,从家庭、学校、社会及留守儿童自身等四个社会化主体出发,提出有效控制和预防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应对措施,帮助其走出人生困惑,重新踏上人生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