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利文化产生于人类的社会福利实践,又反作用于人类的社会福利行动,与福利制度存在内在互动机制。在社会福利模式差异的比较中,福利文化是“形塑”社会福利模式多样性的重要变量;在构建和完善福利制度中,福利文化为福利制度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持;在具体福利实践中,福利文化是社会成员的心理认同和整合号召的“符号”。我国正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唯有重视和加强适应本国国情的福利文化建设,才能为社会福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本文从对文化的理解入手,阐明福利文化的含义、形成和表现,重点分析福利文化对福利制度的影响,比较“福利文化是福利制度的起源”、“福利文化是福利制度的背景”和“福利文化决定福利制度”三种观点后,指出在福利“场域”中,福利文化与福利制度存在复杂互动,即福利文化是福利制度的内驱力,它决定了福利制度的缘起,并同福利制度的发展进程一起丰富发展。对比分析中西福利文化的不同导致了中西福利制度的差异,揭示出“福利文化是形塑社会福利制度差异的内在因素”。审视转型期我国福利文化中存在的价值取向、思想理念、文化冲突等方面的问题,并论证福利制度的改革必须以福利文化的变化为基础。提出建构中国特色福利文化的现实途径,首先要明确价值取向,主要体现为树立社会公平的价值取向和大力弘扬慈善精神;其次要明晰福利供给主体和客体的责任,突出责任多元化,实现从消极福利向积极福利的转变;最后要协调福利文化中的儒家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和市场文化的冲突,规避其负面影响,对传统的、本土的文化传承进行反思与重构,对西方优秀的福利文化进行世界性考量,古为今用,中西结合,以期建构中国特色福利文化来推动中国新型福利制度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