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空心化的现象于20世纪60年代发现自美国,相继在发达国家出现,是企业的实体资本迁移而造成制造业总量的绝对减少,受到国外国内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我国的实体经济中也出现了各种传统意义上产业空心化的迹象,并演化出虚拟化的新特征:即企业通过资本运作将筹集来的实体资本转投于房地产、金融等资产市场导致制造业总量的“相对减少”,体现了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冲击。目前对于国内产业空心化的研究很多,但大多是宏观角度的描述和定性研究。本文由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异常现象切入,从微观角度研究空心化的机制——基于企业的经营活动,研究代表实体经济的经营收益和代表虚拟经济的金融收益的相互影响方式。具体实施方面,以信息透明度较高的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公司质量较高可以作为上市公司代表的沪深300指数为样本池。将样本公司2008年金融危机后共四年的年度财务报表数据应用到I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FASB(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8年提出财务报表重构理论框架下,将公司的利润表分解并重构为综合利润表,得到经营收益和金融收益数据。先构造出产业空心化程度的指标h,分别度量行业和产业层面空心化程度。然后用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关于经营收益和金融收益之间互动关系的四个假设,分别用总体样本和分产业样本进行回归,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各产业的空心化程度正呈现递增趋势,且第二产业的空心化程度要大幅高于第三产业。空心化形成的机制有二:一为前一年公司在金融领域的投资发生亏损,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生产能力和综合实力,导致当年的经营收益也相应减少,便形成空心化,二为上一年中公司在主业上经营得不理想,会将资源转向虚拟经济以寻求获利,这种情况也可能促成空心化的发生。第二产业公司体现出同样的规律,不同的是当期金融收益较高——虚拟经济环境较好时,公司会专注于金融项目的经营,忽略相对盈利较少的主业,导致空心化的发生;而第三产业经营收益与金融收益的互动关系显得不太明显,仅上期的经营收益对当期金融收益有较弱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