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基于月经周期针灸治疗对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将收集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两组均行基础促排卵治疗,在促排卵治疗上,治疗组加以针灸治疗、对照组予以补佳乐治疗以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两组均观察1疗程,1疗程包含三个月经周期,记录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类型。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是否有排卵,计算排卵率,及治疗后的妊娠率。将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排卵率:两组治疗后对比,治疗组排卵率为84.61%,对照组排卵率为63.23%,两组排卵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说明治疗组在辅助促排卵治疗上优于对照组。2.子宫内膜类型:治疗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类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类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经治疗后,治疗组可改善子宫内膜类型,对照组对子宫内膜类型无明显改善作用。3.子宫内膜厚度:两组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患者均能提高子宫内膜厚度,且提高子宫内膜厚度治疗上效果相当。4.子宫内膜下动脉PI、RI: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均能降低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但治疗组降低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的作用优于对照组。5.妊娠率:经治疗后治疗组妊娠率为69.56%,对照组妊娠率为39.1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月经周期针灸治疗与补佳乐治疗均能改善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能提高妊娠率。并且针灸治疗在辅助促排卵治疗、改善子宫内膜类型、降低子宫内膜下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提高妊娠率上优势突出,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