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域的传统习俗都各有特色,在笔者的家乡就一直延续着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文化——踩高跷,充满丰富的乡土气息与传统情感。笔者着眼于对家乡传统民俗的热爱,选取家乡庙会中的高跷人物形象,寻求用工笔人物创作的方式,表达笔者对具有乡土气息踩高跷表演的独特情感,希望通过对工笔画语言的探究,把民俗题材中的高跷人物与工笔画创作方式结合,寻求恰当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具有特色的踩高跷艺术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地域的传统习俗都各有特色,在笔者的家乡就一直延续着一种独特的传统习俗文化——踩高跷,充满丰富的乡土气息与传统情感。笔者着眼于对家乡传统民俗的热爱,选取家乡庙会中的高跷人物形象,寻求用工笔人物创作的方式,表达笔者对具有乡土气息踩高跷表演的独特情感,希望通过对工笔画语言的探究,把民俗题材中的高跷人物与工笔画创作方式结合,寻求恰当的绘画语言表达方式,表现出具有特色的踩高跷艺术形象,以求将这些形象呈现在观者面前,打动人心,引发大众对传统的关注与热爱,为民俗文化在社会上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尽一份力。
其他文献
本文以周代文学中的山水观念为研究对象。自古以来,山和水作为自然界重要的物质,既是人类生命展开的活动场景,也是人类生活活动交换的对象。原始先民在生活中受自然环境、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时期人类对于山水的认知会有差异,由此会产生不同的山水观念。先秦山水观念的产生与演变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周代之前的产生与发展。这一时期的山水观念主要表现为由山水神灵崇拜而产生的山水祭祀。山水给人类提供必要生活资源
色彩作为一种重要的绘画语言,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和演变规律。在工笔人物画漫长发展过程中,色彩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和创新。文章阐释了当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运用上的创新并结合工笔人物画作品对不同的色彩风格进行分析。把所学到的色彩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为例,来分析现代工笔人物画色彩在创作中的体现。从色彩冷暖、明暗、纯度、色彩情感、色彩调和、设色中技法和肌理的应用方面来研究工笔人物画色彩表现形式。
年谱除了记载谱主的生平事迹和经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重要事件外,还会留下他们有关疾病、身体情况和医疗就诊信息的记录。因此,对这些疾病信息进行整理,有助于了解病患及病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患病成因的解释,以及医者和病者的互动关系。本研究选取社会转型时期的清末民初为切入点,以士人年谱中有关病人疾病体验与医疗活动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历史学、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疾
一幅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氛围营造,关系到作品的视觉效果,引发观者视觉共鸣。工笔人物画在氛围营造上对技法语言的要求极高,色调的统一、笔墨的协调、构图的饱满是传递画面氛围的有效途径。以家庭题材作为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主题,运用构图、色彩、线条等多种方式,把人们最记忆深刻的其乐融融、欢声笑语的亲情场面再现出来。通过工笔人物画《团圆》的创作实践,表现出画面氛围的营造对作品的影响与价值。
每个时代的工笔人物画都离不开“空间”,丰富的空间表现手法能够表现画家的思想情感,在客观存在的事物中注入画家主观情感,经过画家对画面空间的主观处理使空间变成一种能够表达画家主观意识的绘画表现方法。文章借鉴超现实空间表现方法,即错位、重构、变异、重叠,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作品中,借此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画面所传达出的真实情感,即年轻女孩进入社会时深层心理中的形象世界,表现画面人物的本能与欲望。而《
中国古代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提出了“置陈布势”的绘画理论,对中国人物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置陈布势”讲究画面中背景道具的放置与整理,人物体势的安排与设计,“置陈”与“布势”相结合使画面虚实相间,节奏明确,丰富而不失统一,将其运用在创作的过程中,使画面能够呈现出意境与思想情感。在创作工笔人物画《快乐时光》的过程中对“置陈布势”的布局理念进行充分的运用,从画面中的人物设计与背景安排,虚实空间与整体连贯、
工笔人物画中的情感是画家赋予作品的主要意义,这种情感具体的视觉表现就是绘画语言的传达。在一幅人物画作品中,画面的人物形象、构图、线条等都会影响作品情感的表达,因此这些因素既是工笔人物画创作中必不可少的绘画语言,也是作品情感传达的重要途径。情感是绘画创作的灵魂和生命,如果抛开情感谈艺术,艺术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本研究尝试以笔者毕业创作《幻·梦》系列为例来探究工笔人物画作品中情感的表达,从创作中具体分
肌理技法是一种多样化的形式语言,不同的材料通过不同的技法产生不同效果。将肌理技法应用到工笔人物画中,有助于丰富画面的意境美、强调画面的形式美、突出画面的真实美,以此产生新的视觉美感。通过分析肌理技法的产生与发展,以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具体体现,剖析各类材料在工笔人物画中所产生的肌理效果,将肌理技法合理的运用到毕业创作当中,以肌理技法在创作中的实践效果来论证肌理技法在工笔人物画中的审美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它可以展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升国家软实力。但是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埋没在民间,因地域等因素限制,普通人无法接触到,还有些非遗因无人传承或其他原因无法传承而逐渐消亡了。纪录片作为影像传播的重要方式,已成为记录、宣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纪录片的形式记录非遗的声音、图像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情感等,使其得以保留下来,从而使人们可以更加客观真实地了解
纪录片作为覆盖面广、影响力大、渗透性强的影视艺术表达形式之一,肩负着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责任。中国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诞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同现实生活和现实中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随着时代进步和人类社会的更迭,不断加入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将生活理念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研究中,不仅深化民众对生活的思考,还引导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纪实的发展方向,推动着社会进步,为人类活动提供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