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宾结构的语法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课题,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深入研究,但其中大部分却是针对主宾关系或汉语动宾特殊性等问题进行的,结合语言共性研究的较少。鉴于动宾结构研究中存在的部分不足,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内,从原型理论和构式语法等角度出发,结合理论分析与实例研究,探讨了汉英动宾结构的共性和个性,主要特点和结论如下:
1.动宾结构的汉英对比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动词和动宾结构部分。其中动词对比研究主要集中在高频动词“吃”和“eat”的内、外部句法和语义特征对比上,从而对“吃”动词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动宾结构的对比也是参照上述程序进行。
2.运用原型理论考察了汉英“吃”类动词范畴的成员,确立了各自的典型成员,即“吃”和“eat”。并进一步论证了其动宾结构中典型宾语和典型构式义,即“动作-受事”义。
3.根据典型构式义,将动宾结构划分为典型、非典型动宾结构,而在非典型动宾结构中,根据其形成方式的不同,继续划分出两类扩展结构:隐喻性、转喻性动宾结构。因此,直接表现受事意义的动宾结构属于典型性动宾结构;通过概念隐喻投射形成的这一类动宾结构则属于隐喻性动宾结构;而通过概念转喻投射形成的这一类动宾结构则属于转喻性动宾结构。典型性、非典型性动宾结构构成了一个连续体,相互联系,相互区别。
4.隐喻性或转喻性动宾结构,是典型性动宾结构的延续和扩展。通过大量语料调查,总结出隐喻性和转喻性动宾结构的典型意义分别为“消积”义和“对比”义<1>,它们影响并限制了动宾结构中的宾语成分。消极义,是指在没有特别语境要求的条件下,含“消积”义的“亏”、“败”等成分可以允许进入“隐喻性构式”并构成“吃亏”、“吃败仗”等动宾结构;而含“积极”义的成分,如“甜”、“胜利”等,受到构式义的限制则很难进入“隐喻性构式”并构成“吃甜”、“吃胜仗”等动宾结构。对比义,是指在没有特别语境要求的条件下,具有“对比”意义的成分可以进入“转喻性构式”构成如“吃大碗”、“吃馆子”等动宾结构,而像“碗”、“厨房”等无标记成分则受到限制,很难进入该动宾结构形成“吃碗”、“吃厨房”等形式。
5.针对汉英高频动词动宾结构的差异,本文借用“矢量”概念,在已有研究(石毓智2004,2006)的基础,进一步论证汉英动词概念化的差异也影响到各自动宾结构的形成。英语的动词矢量方向通常较为具体,这要求主、宾语必须同时出现,明确方向;而汉语的动词矢量方向的模糊性使得主、宾语不需要随时出现,标示方向,这就给其它非受事成分占据宾语位置提供了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