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方药对NAFLD大鼠肝组织AMPK蛋白活性的影响,探讨疏肝健脾方药对NAFLD大鼠肝脏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是正常组、模型组、疏肝组(柴胡疏肝散组)、健脾组(参苓白术散组)、综合组(柴胡疏肝散合参苓白术散组),其中模型组15只,正常组10只,疏肝组10只,健脾组10只,综合组10只。正常组只给予基础饲料饲养,其余各组每天上午采用高脂肪乳剂(10mL/kg·BW)灌胃1次;同时每天下午给予各药物干预组相应的药物灌胃1次,正常组和模型组采用蒸馏水灌胃1次。各组实验大鼠于第8周末禁食不禁水12h,3%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采血,并取相应肝组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C、TG、FFA含量和血清中TC、TG、AST、ALT、FFA以及胰岛素的含量变化;HE和油红O染色观察肝组织的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肝组织中AMP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大鼠肝功能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含量显著上升(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AST均显著下降(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ST/ALT比值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AST/ALT比值均有显著下降(P<0.01)。结果显示疏肝健脾方药对肝细胞损伤有明显改善作用。2各组大鼠血脂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TC、TG含量均明显上升(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血清TC、TG含量均显著下降(P<0.01或P<0.05)3各组大鼠肝脂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肝组织TC、TG含量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肝组织TC含量明显降低(P<0.05),健脾组、疏肝组大鼠肝组织TG含量明显下降(P<0.05)4各组大鼠FFA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FFA含量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FFA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血清FFA含量明显降低(P<0.01),各药物干预组肝组织FFA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5)。5各组大鼠胰岛素水平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变化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和健脾组胰岛素含量及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显著降低(P<0.01)提示:NAFLD大鼠存在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的病理机制,疏肝健脾方药对大鼠糖、脂代谢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6病理观察光镜观察:HE染色: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结构正常,肝小叶结构清晰,肝窦规则,细胞索排列整齐,肝细胞无明显病变。模型组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明显,细胞索排列紊乱,肝细胞肿胀显著,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空泡,部分细胞可见细胞核挤向胞膜,伴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各药物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呈轻度脂肪变,疏肝组效果更为显著,综合组稍差。油红O染色:正常组可见少量细小橘红色脂滴;模型组脂滴明显增多增大,部分脂滴融合成链;各药物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脂滴明显缩小和减少。提示:采用高脂乳剂灌胃可成功建立NAFLD大鼠模型;疏肝健脾方药具有不同程度改善NAFLD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质蓄积,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7肝组织AMPK的表达各组间比较,总AMPK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磷酸化AMPK (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疏肝组和健脾组pAMPK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P<0.05)。提示疏肝健脾方药改善NAFLD大鼠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的机制可能与磷酸化的AMP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结论:1.采用高脂肪乳剂灌饲SD大鼠可成功建立NAFLD动物模型。2.疏肝健脾方药对NAFLD大鼠的肝功、血脂、肝脂及胰岛素水平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有良好的抗NAFLD的作用。3.肝组织pAMPK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可能是NAFLD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疏肝健脾方药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升高肝组织pAMPK蛋白表达水平有关,AMPK可能是疏肝健脾方药防治NAFLD的一个重要药物作用靶点。4.高脂饮食是NAFLD的主要病因,肝郁脾虚可能是NAFLD的主要病机之一。